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那天散步,我偶遇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或許她已經知道小區前是禁止擺攤的,於是小聲向我兜售她的蔬菜,說是自己進城來看孫子,順便帶點家裡長的韭菜和莢子,賣點錢給孫子買玩具。聞此言,我的雙眼有些溼潤。

在這車水馬龍、喧囂熱鬧的街市裡,這位老人的叫賣聲多少有些膽怯和微弱,而路上行人幾乎沒人在意她賣的什麼和吆喝什麼。這似曾相識的場景與聲音,卻如一把鑰匙,霎時打開我的記憶之鎖,我的耳際彷彿又響起那聲聲響徹水蕩、鄉土韻味十足的吆喝。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我的青少年是在蘆蕩水鄉度過的。在那缺吃少穿的春三天,我們疲乏地走在放學的路上,此時早已餓得肚子咕咕叫了。猛聽得一聲吆喝:“雞毛鴨毛換糖吃啊!”抬頭一看,換糖擔子就在眼前的不遠處,換糖人頭戴草帽,倚在一堵圍牆上,正有氣無力地敲打那個碗口大小、聲音破啞的小鏜鑼。此時此刻,我激動得熱血沸騰,如同吞下了靈丹妙藥,心房如小鹿般亂撞,渾身立馬有了力氣,一路小跑往家衝。說心裡話,我由小至大,這種百聽不厭的吆喝聲,都會讓我產生莫名的興奮與衝動,因為箇中藏有我等企盼已久的美味,還有各式新奇的玩具。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一副糖擔子由兩隻竹簍和一根扁擔組成,竹簍上各放一個木製方盤。一頭是鐵皮圓盒盛放著的斫糖,另一頭是為大人提供的針頭線腦、針鼓線板、木梳子、小鏡子、橡皮筋、洋紅(染料)等物品,還有小孩子跳的白果,玩的“手槍”、萬花筒、花牌、小皮球、玻璃球、彈弓和釣魚用的鉤線之類的“寶貝”玩意。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斫糖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餅有盆口大,呈薑黃色。賣糖的左手拿一鐵製的四方形薄片斫刀,先置放在糖餅上,右手拿一小鐵錘,在斫刀外側有節奏地敲打著,熟練地裁出或厚或薄、或長或短的糖條。每每換到斫糖,我們便迫不及待地嘗上一口。糖條看起來比較硬,可放進嘴裡,立馬變軟,嚼不了幾口,就會粘牙,有時連張嘴都比較困難。其實,斫糖並不怎麼甜,還略帶點酸酸的、焦糊的味道。小夥伴們也時常私下議論,說人家做斫糖時,為了不讓糖料粘手,會用吐沫來搓手防燙。明明知道這種糖不乾淨,可對於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塊糖的水蕩孩子來說,這斫糖再髒,也是天底下最香甜的零食。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天下沒有免費的糖可吃。糖擔子上的貨物通常不賣,而是要拿舊貨兌換,什麼廢銅爛鐵,舊棉絮、舊鞋底、舊衣裳,鵝毛、鴨毛、雞冠皮,甲魚殼、烏龜殼、牙膏殼,還有廢塑料、長頭髮……大凡家庭過日子丟棄的廢舊之物,都可以用來兌物換糖。換糖人用一塊糖餅,就可以換到滿滿兩竹簍的舊貨,回去賣給廢品收購站,就能變成鈔票。做這種生意的人,大多數來自十幾裡以外的沙溝鎮上,他們早上從家裡乘高港班客輪到大潭灣,生意做到下午四點左右,再跟返程客輪迴家,一天一趟,風雨無阻。我們村莊大,如果只有一副糖擔子,只要早上和中午在莊上轉上兩趟,竹簍裡的舊貨就會盛放不下。其餘時間,就跟莊上擺攤做小生意的閒談喝茶。當然,這群換糖的之間早有一種約定,他們以大潭灣為中心,連同周邊的小村舍,劃成幾個片區,各人輪流分區做生意,這樣才能肥瘦均佔,互不相欺。

俗說,朝吃朝饞,暮吃暮饞,不吃更饞。那時,我們今天吃了斫糖,明天還想吃,可沒有那麼多舊貨可換,怎麼辦呢?我們就得多動腦筋,千方百計去尋找,或是絞盡腦汁去化新為舊。可以這樣說,我們放學以後,走出教室門,兩眼就像探雷器一樣,絕不放過回家路上任何一個角落。要是發現了一根鐵釘,就會喜歡大半天,頓時覺得滿口生津,連心裡都甜絲絲的。

外面能撿“寶貝”的機會註定很少,還得從家裡多動些腦筋。

平時,父親罱泥罱到甲魚、烏龜之類,我都纏著祖母,說自己肚裡沒油水,“空啊“,特別想吃甲魚、烏龜肉。其實,想吃肉是假,心思都放在那個殼上了,這能換好多斫糖呢!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中秋節過後,家裡或許會有點鵝毛、鴨毛、雞冠皮,但這些“大宗商品”都是奶奶、媽媽的“專賣品”,我只能望“毛”興嘆,只好每天緊盯牙膏了。每次刷牙,都要刻意多擠上一點,就為了能早些謀到“殼子”換糖吃。

等到夏天,生產隊裡的木船陸續上岸修理了,我們就呼朋引伴,團結協作,從壞船板上撬下十幾斤鐵釘。這下我們發橫財了!換糖的來了,先換些白果、“手槍”及其“子彈”,再換一些玻璃球、彈弓等“上檔次”的玩具,當然也忘不了每人換一塊斫糖,先將那一指寬的長長的糖條捲起來,然後再慢慢地享受。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那段日子,我們是村裡最快樂的孩子。白天,把那些換來的“寶貝”藏在媽媽親手縫的布書包裡去上學,課間十分鐘也有了向同學顯擺的內容,十幾個同學連踢帶扔一隻小皮球,比時下的校園足球還玩得歡。吃過中飯上學前,或是放晚學以後的那段時間,幾個人相約來到一個不算太陡的土坡上,跳白果,比輸贏。最好的白果,當數“刁白果”,長長的,扁扁的,夾在雙腳之間,然後騰挪向前,朝著對方的白果使勁跳去。要是體態渾圓的普通白果,就會迅速從斜坡上滾落下去,無法靠近對方的白果,也就無法贏到對方的白果。這種“刁白果”厲害啊,落在斜坡上,只翻滾兩三下,就會以身體扁平的絕對優勢,飛快竄向對手的白果,來一個零距離的“親近”,玩上一個時辰,持“刁白果”者就能獲得一大把“戰利品”。可這“刁白果”不可多得,既要跟換糖的關係好,是糖擔子上的熟客,又要手上有鐵釘之類的硬貨,兩者缺一不可。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所謂“手槍”,其實就是換糖的用廢舊自行車輪子上的鋼絲條自制的,將一根鋼絲彎曲成手槍的輪廊,上下束上兩根橡皮筋,將火柴頭般大小的紅色藥粒的“子彈”裝進“槍眼”裡,然後用力扣動“扳機”處,以力驅動支在“槍眼”邊上的鋼絲一端迅速滑入“槍眼”,因而撞擊引爆火藥,隨之發出清脆之聲。我們時常手握這樣的“手槍”,分成敵我兩派,模仿戰爭電影裡的場景,在月光瀉地的夜晚進行激烈巷戰……只可惜,這“子彈”太金貴了,除了過年過節,我們平時是捨不得玩這種“戰火紛飛”的實景“戰鬥”的,只能用嘴模擬,打一槍,發出一聲“叭”。有時候連打十幾槍,“敵人”都不承認自己被我們擊斃了,於是雙方爭吵得面紅耳赤,最終只能靠一場“肉搏戰”來一決高下。

鄉下人過日子,離不開買賣。可是手上沒錢,只能採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交易。因此,我們除了需要零食和玩具,還會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其他吆喝。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盛夏日落時分,人大陸續從田裡放工回來。此時,河裡緩緩駛來一條木船,船主人一邊划槳,一邊扯著嗓子吆喝:“換蟹渣喲!”聽到這喊聲,依河而居的人家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自己換好了,還叮囑船家暫時不要離開,然後一路小跑來到莊內,逐戶告知曾經拜託過自己的人。於是,老人小孩一手拎著盛滿大麥、小麥的淘米籮,一手端著一隻大碗或小盆,三三兩兩、陸陸續續地來到河碼頭,兌換黃燦燦的蟹渣。雙方交易是不用秤的。蟹渣船主看一眼淘米籮,就知道大麥的大體重量,然後將大麥或小麥倒進船艙,再用一個碩大的河蚌殼,從船頭的二艙裡撈出蟹渣,倒進村民的碗盆裡,還要舀些蟹渣滷。村民要是覺得

份量不足,就會嚷聲說道:“少了,再撈點!”蟹渣船主便笑眯眯地再捏上一兩隻,再舀些滷汁,然後補充說一句,“等下回吧,下回保證多給你一些!”在水蕩地區,至今還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大麥換蟹渣——毛扯毛!”這句頗有意味的話告誡人們,物物交換,不必計較,公平自在人心。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像這種吆喝,在那時的鄉下還有很多。比如,人們用黃豆換豆腐,用菜籽換香油,用蠶豆換粉絲,用稻麥換魚蝦和大餅油條……受飢捱餓的歲月,正是有了這些吆喝,人們才拓展出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擁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滋味。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當然,鄉下有些吆喝是讓人生厭的。就說賣老鼠藥吧,小販子坐在大街小巷上,面前擺放著一隻只大大小小的死老鼠。他用鐵皮做成的喇叭筒套住自己的嘴,撕聲力竭地連喊帶唱:“快來看,快來瞧,我的靈藥買幾包,晚上放藥早上找。有多少,藥多少,保證一個跑不掉……”喊了半天,見沒人答理他,賣老鼠藥的就氣乎乎地抽著煙,最後還惡狠狠地丟掉手上的菸頭,拿出吃奶的勁,放大嗓門,又吼上一句:你不買,我不怪,老鼠懶你家活作怪……

還有一些吆喝,不屬買賣交易之列,而是手藝人的登門服務。他們不僅喊得好聽,還能給水蕩人的衣食住行帶來諸多便利。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磨剪子師傅的一聲叫喚:“磨剪子鏟菜刀啊!”就會引來一群奶奶、大媽。剪子和菜刀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既然經濟拮据買不起新的,就請師傅幫忙,將家裡舊得不再那麼鋒利的剪子和菜刀磨一磨、鏟一鏟,就能再用上一兩年,這樣就能省下一筆開支。此外,補鍋鋦碗的,補靴修傘的,配鑰匙修鎖的,箍桶“軋傢伙”的……這些手藝人或肩挑或手提工具,走街串巷,進村入舍,用各自不同的內容和方式,邊走邊吆喝,招徠生意。於是,村莊裡由此增添了些許生機,多了些許色彩,也多了一些天南海北的故事……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吆喝聲中藏風韻——雞毛鴨毛換糖吃啊!

斗轉星移幾十載,水蕩村莊的吆喝聲發生了吐故納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也在這聲聲吆喝中翻天覆地,許許多多的吆喝早己完成了歷史使命,走進了人們的記憶深處。而當下,網店已開到了我們村頭,往昔買賣人的吆喝與身影似乎已漸行漸遠。但我相信,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買賣就不會停頓,還會有那些如詩似歌動人、獨具風情韻味的聲聲吆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