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詩經》告訴我們,自打周朝開始,就有邊喝酒邊啃兔腦殼的吃法。

也是從周朝開始,記錄歷史的資料逐漸多了起來,有了詩經之類的典籍,我們總算可以從歷史的迷霧中,撥開一隅,一窺當年。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1 不講究則罷,如果稍加講究連酒官(有點像現在我們常說的酒司令)都不可或缺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2 酒官從周朝開始,分為幾類,展板中列出了常見的四類,他們的職責分工各有不同,其中排名靠前的酒正為酒官之長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3 原來紹興的黃酒要經過不止一次的發酵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4 當時按“來之不易”的標準,清酒名副其實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5 酒的典故何其多

周朝的酒文化如何

圖6 釀酒工藝的歸納總結

詩經三百又五篇,酒出現的詩篇有五十五篇。但凡關於宴席的詩篇,均少不了酒的身影。《小雅·鹿鳴》詩云:“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南有嘉魚》則有“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又如《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厭厭夜飲,不醉無歸”,朝露濃重,太陽不出便不消失,長夜宴飲,不醉便不可歸家,描繪的便是周王以酒款待諸侯的情形。

酒能解憂,也是詩經裡常見的主題。“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周人無疑是愛酒的,但卻因前朝縱酒而亡,從而對酒又愛又怕。寫於周朝的《酒誥》一文,便是我國最早的禁酒令。詩經中也寫到“人之齊聖,飲酒溫克”,把能喝酒自制的人提到了比肩聖人的級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