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

成都市大遺址保護名錄

●共有24處35個遺址點

涉及15個區(市)縣

●金沙遺址、武侯祠、東華門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蜀道申遺

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
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

成都考古大事記

1985年

十二橋古蜀遺址被發現

1996年

成都考古工作隊在新津找到40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找到了古蜀文明的源頭

2000年

商業街船棺遺址在成都市中心區域被發現

2001年2月

在成都市區發現金沙遺址,分佈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

從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

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中心東華門附近發現了城牆、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溝、灰坑、灰溝、池塘等漢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時期文化遺存、遺蹟,大量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錢幣等接連湧現。其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動的是,發現了隋唐時期摩訶池遺蹟和明代早期修建的蜀王府宮城河道遺蹟。

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

成都2016年入選“中國十大古都”,這當中,東華門遺址的發掘功不可沒。該遺址的發掘成果表明,從漢代到清朝,東華門這一帶都是成都的中心地帶。漢代蜀郡官署、隋唐至宋代摩訶池、五代宣華苑、明代蜀王府、清代貢院等,是成都城市變遷、歷史發展不可複製的地標實證,是成都城市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體現了成都城市2300多年“城址不改、城名不變,中心未移”的歷史特徵,表明該區域從秦漢至明代在成都城市佈局中所處的“中心”地位。

2016年,成都市明確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奮鬥目標,成都市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支持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戰略合作協議》,決定依託城市中心地帶的東華門遺址,建設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隨後,東華門遺址被納入全國大遺址保護“十三五”規劃。

大遗址保护“成都模式”在全国领先:完整保护城市文脉

從商業街船棺遺址到東華門遺址,成都在大遺址保護中逐漸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成都模式”。

2005年,金沙遺址、商業街古蜀船棺合葬墓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100處重要大遺址名單;2007年,邛窯遺址被增補進入大遺址保護名單;2010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佈《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公佈成都金沙遺址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1年6月3日,成都進入“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的大遺址6大片區。

2012年,《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頒佈,成為國內出臺的首部地方大遺址保護專項管理辦法。

201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將文物勘探工作嵌入城市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成都模式”。

2018年,成都市文物局會同成都市規劃、國土、建設部門,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全市文物保護工作前置到成都市建設工程行政審批規劃立項階段,劃定了地下文物埋藏區及重點監測區,在全省率先將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納入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夯實了大遺址保護的基礎。

目前,進入成都市大遺址保護名錄的共有24處35個遺址點,涉及15個區(市)縣,遺址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里,佔成都市總面積的0.16%。金沙遺址、武侯祠、東華門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蜀道申遺。在《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送審稿)》中,提出對全市24處35個遺址點進行重點保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表示,四川在文物保護中創新的“成都模式”以及巴蜀文化、古蜀文明保護傳承體系建設等,值得向全國進行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