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喜歡讀歷史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光緒帝是醇親王的大兒子,但是在他四歲的時候,被慈禧老佛爺進入了皇宮,為了能夠繼續掌握清朝大權,慈禧老佛爺之後讓他當上了清朝的皇帝。對於一個剛剛四歲的孩子來說,正是需要母愛的時候,他哪裡懂得皇宮裡面的繁文縟節、朝政雜事。但是這就是慈禧老佛爺想要達到的,在光緒皇帝沒有成年之前,清朝的大權仍牢牢的掌握在她的手中。等到光緒皇帝18歲以後。慈禧太后才允許他管理朝政,自己退居幕後。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明眼人都能夠看到,雖然光緒帝已經開始處理朝中大事,但是所有的一切的抉擇都要通過慈禧。慈禧在皇宮中已經呆了幾十年了,朝中的大臣在面對皇帝做出的抉擇時,首先想到的是要通過慈禧老佛爺的同意。對於一個成年的皇帝來說,這是他不能所接受的,但是又不能夠避免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發動的戊戌變法,是年輕有為的光緒皇帝,最希望看到的。他希望通過這次變法,能夠延長清朝的統治時間。他心裡念念不忘的是大清朝的命運,然而剛開始慈禧老佛爺還默默的支持,等到發現這樣的變法,使自己的權力的鞏固受到威脅,便開始進行破壞。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利有弊的,戊戌變法給國家帶來新的氣象,但是這樣不可避免的會觸動一些舊有勢力的權和利,而慈禧太后就是這些舊有勢力的代表人物。當戊戌變法的深入進行,慈禧感到自己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她夥同守舊派開始攻擊戊戌變法的人,到最後她乾脆將成年的光緒皇帝關在了瀛臺。可惜想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就這樣落下了自己的人生的帷幕,他再也不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囚徒。與他關在一起的,還有他最愛的妃子。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瀛臺的四周都是水,只有一座橋能夠通往瀛臺的中心,這裡本來是散心放鬆的好去處,如今它卻成為了一座監獄,一座囚困光緒皇帝的監獄。更厲害的是,為了防止戊戌變法的人營救光緒皇帝,她命人將這座橋炸燬,只留有一座浮橋通往島上。慈禧老佛爺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讓光緒皇帝困死在這個島上,沒有想過讓他活著。光緒皇帝再怎麼說,也是自己妹妹的兒子,可是皇權讓她忘記了骨肉親情的存在。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光緒皇帝被關押以後朝中就沒有皇帝了,為了能夠達到她繼續垂簾聽政的目的,她開始看上了醇親王府三歲大的小孩,溥儀。溥儀進宮之後,光緒皇帝已經命在旦夕。在關押在瀛臺的這些日子裡,他缺衣少食,作為一個皇帝,居然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了。在他的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聽到下一任皇帝就是自己親侄子溥儀的時候,很長時間都沒有說過話,臨死之前,他才從牙縫中擠出兩句話來:“為什麼不找一個年齡大一點的?但是老祖宗的話又有誰敢不聽呢?“

自己的親侄子當皇帝,他心生怨恨,身為皇族身不由己

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到,慈禧老佛爺又在故伎重施,只是可憐了這皇族中尚未長大的孩子,他自己的命運如此,他的親侄子溥儀也不會有好的結果。事實也正應驗瞭如此,溥儀成為大清國最後的一任皇帝,當他被趕出皇宮的那一刻,大清亡國就再也不復存在了。命運的可悲可嘆就是如此,身為皇宮中的皇子,他們的命運的決定權卻並不在他們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