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若熟讀三國史,武漢或成歷史大首都


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若熟讀三國史,武漢或成歷史大首都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若熟讀三國史,武漢或成歷史大首都

話說,1361年朱元璋開始西征陳友諒,《明太祖實錄》記八月攻下安慶,進佔鄱陽湖口。朱元璋率20萬兵力先至鄱陽湖口,分散兵力把守涇江口及南湖咀,斬斷陳友諒退路,又調信州之兵守武陽渡以牽制陳軍,自己率主力入鄱陽湖。陳友諒率60萬大軍從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出發往鄱陽湖迎戰,在康郎山水域與朱元璋遭遇。朱元璋視察以後發現,陳友諒的鉅艦用鐵索連在一起,作戰時根本不利於軍隊進退。於是朱元璋計劃採用火攻戰術來攻打陳友諒,並在事前進行周密部署。他將自己的戰船分編成十一隊,配備了火器、弓弩,讓手下接近敵艦時先發火炮,再射弓弩。據《平漢錄》記載,朱元璋下令''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火熾十里之間,煙焰漲天,湖水盡赤''。結果陳友諒的主力嚴重受損,戰艦大部分被焚燬,己無力再戰,其左右金吾將軍又臨陣倒戈,士氣更為削弱。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若熟讀三國史,武漢或成歷史大首都

鄱陽湖大戰至此以朱元璋全勝而結束,為朱元璋蕩平諸雄、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鋪平了道路。

鄱陽湖水戰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縱觀鄱陽湖水戰的整個過程,確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因羅貫中生卒年待考,《三國演義》成書年代也無法確知,學界一般將羅貫中生活的年限定在元末明初。如果是這個時期,羅貫中對這場聲勢浩大的水戰有所聽聞自然就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