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伐宋,利益歸魯,鄭齊就這麼好心?40 三國伐宋

三國伐宋,利益歸魯,鄭齊就這麼好心?40 三國伐宋

本年是魯息姑在位執政第個年頭。

魯息姑即位的時候攝政稱公,所以對他的壓力非常大。魯息姑呢,基本上低調謹慎是他主要的行事作風,對外友好是他主要的對外政策。

可是經過這10年一步一步的走過來,再加上前面前面幾年國際形勢不斷的轉變,加上鄭國國君鄭寤生在中間不斷攪和,魯息姑在今年終於要雄起一把了,要開始進行大的軍事行動。

>>>> 本年春天,周曆正月。魯息姑和齊國的國君齊祿甫,鄭國的國君鄭寤生三個人在魯國中丘這個地方會和。

到了正月二十五,三個人在魯國鄧這個地方結盟,確定了討伐宋國的時間。

去年,鄭寤生假借王室天王的命令,說,宋國不朝見天王,所以要討伐它。這個一看,明顯是鄭齊集團是對宋衛集團一次預謀已久的大規模的反擊。

但是我們回想一下,這次反擊相對於當年宋衛集團攻打鄭國的時候,四國伐鄭、五國伐鄭,聲勢很大,但是究其根源是什麼。是因為衛國發生了內亂,然後宋衛之間和鄭國之間有嫌隙,就拉上陳蔡,四個國家組織起來,打擊一下鄭國的囂張氣焰。所以不管怎麼看,都像是幾個國家之間有糾紛,相互之間打個群架。

可是本次鄭齊集團攻打宋國,是有大義為先,因為它有王室天王的命令,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來壓制宋國。不管從各個角度上來說,更理直氣壯一些。

之前,宋國要求魯國出兵,參加四國伐鄭,魯息姑予以拒絕,但是這次呢,鄭齊集團要攻打宋國的時候,因為有大義在身,所以即使以魯息姑和平外交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也得商量怎麼著攻打宋國。

>>>> 到了本年的夏天,魯國公子魯翬先魯息姑出兵,和齊祿甫鄭寤生會師,一塊兒討伐宋國。

魯翬這個人我們之前也提到過,這個人極其好戰,喜歡暴力。那時候四國伐鄭,宋國就是請魯息姑出兵,魯息姑拒絕,就是魯翬私自出兵。更何況這次上面有王室天王的命令,中間有三個國家君主的盟誓,下面有魯息姑的批准。魯翬巴不得馬上就出兵,他就先魯息姑一步,率先攻入了宋國。

>>>> 一直到六月初三,魯息姑才帶領魯國大軍,在宋國老桃這個地方,和齊祿甫鄭寤生會師。

六月初七,魯息姑在菅地擊敗宋國軍隊,六月十五,鄭國軍隊攻克郜地。六月十六,也就是攻克郜地的第二天,鄭國就把郜地送給了魯國。到了六月二十五,鄭國又攻克了西防,第二天,又把西防這個地方劃歸了魯國。

這個事非常有意思。鄭、齊、魯三個國家一塊兒攻打宋國,鄭國得一個地兒就送給魯國,得一個地兒就送給魯國,好處都讓魯國佔了,而且魯息姑還是最後才跑過來跟鄭齊會師的。

所以,《春秋》就借君子之口來稱讚鄭寤生,說鄭寤生這種做法這才叫做治政有道。因為鄭寤生這次討伐宋國,那是奉了周王室的命令,討伐不覲見的諸侯,如果獲得土地自己就私吞了,就成了借公事,得私利,這還得了。所以鄭寤生就把得到的土地都犒賞給了這次出兵的諸侯,所以春秋認為“為公事,不謀私利”,這才是治政的根本。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首先要注意到,郜和西防都距離魯國比較近。自從姬宜臼東遷洛邑之後,王室的權威下降,導致諸侯所擁有的在他們核心實力範圍以外的飛地,對他們來說成本非常的高,這些地既不容易保存,也不容易管理,收益也不容易集中,所以有略勝於無。

之前鄭國特意用祊地去換魯國的許田,就是因為祊地對他來說是飛地,離他的核心勢力圈太遠。如今,又得了這麼兩塊兒飛地,鄭國難道把這兩塊兒地據為己有之後再去找魯國去換嗎?完全沒有必要。所以鄭寤生將這兩塊兒地送給魯國,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

但是有一個問題,參戰的一共有三個國家,鄭國、魯國、齊國。這兩塊兒地鄭國不能要,可是齊國和魯國本來是鄰國,這兩塊地方既然離魯國近,離齊國也不會太遠。可是為什麼把這兩塊兒地都給了魯國,沒有都給齊國或者兩個國家一人一個呢。這實際上就是鄭寤生的私心,因為鄭寤生還要一個非常大的計劃,需要魯國的配合。這件事情不用太遠,到明年的時候,大家就會看到。所以兩塊兒地既然靠近魯國,鄭寤生就都劃給魯國,以討好魯國。

那齊國怎麼辦?三個國家一起參戰,一個得了名,一個得了利,齊國就白乾嗎?

當然不是這樣,齊國是鄭國非常重要的盟友,鄭國當然不會虧待他,只不過不是在這次戰役而已。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