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虐式勤政,該叫好嗎?——《掌上明史》之10

朱元璋自虐式勤政,該叫好嗎?

——《掌上明史》之10

黃波

朱元璋自虐式勤政,該叫好嗎?——《掌上明史》之10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撰《朱元璋》,對明太祖的勤勉極盡讚美。在其筆下,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吳晗還鄭重統計了元璋的工作量,“平均他每天要看或聽兩百多件報告,要處理四百多件事。”元璋之勤勉世所公認。但勤勉是否就一定是個好皇帝?

元璋的勤政給其身體帶來了嚴重損害,吳晗頗帶同情地說:“他把全副精力處理國事,過分緊張疲勞,五十歲以後,體力便支持不住了,害了心跳很快的病症”。 一個人的勤勉到了傷身的地步,而且這個人還是富有天下口含天憲的皇帝,人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大加稱頌,勤勉總比懶惰好。這種反應實為習慣性思維的結果。

昔日隋文帝也十分勤政,但僅傳位至兒子楊廣即告亡國,隋文帝的勤政僅僅換得唐太宗的一句感嘆:“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現在,明太祖為了國事腰也酸了,背也駝了,按他自己所說,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安息,還經常睡不著覺,較當年隋文帝何如?

隋文帝的勤政被唐太宗視為一個教訓。唐太宗所不滿意者,當然不是一個“勤”字。“每事皆自決斷”,背後是對所有官員的疑慮,臣下有正確的意見也不敢直言,這是隋朝開國未久政治即大壞的根本原因。唐太宗將此作為一條深刻的教訓來汲取,後來宋真宗也曾經感慨:“天下至大,人君何由獨治也?”

元璋的勤政,本是其抓權、廢除丞相後的一種不得不然。也就是說,這種自虐式的勤政,不僅並無必要性,而且本來就是元璋想要的結果。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下一轉語曰:元璋求自虐而自虐,又何怨?

《明史》上說,元璋廢相後,“又念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乃建四輔官”。這裡透露的是貪權者的現實窘境:因為死死抓住權力不肯放手,事事都要親自處理,以致起早睡晚也忙不過來,自大如元璋者,也感覺非要幾位智囊不可了。

元璋希望以君主大權獨攬來確保朱家萬世基業,並告誡子孫永遠遵照他的妙法,算盤夠精,可惜他忽略了一點:雖為“龍種”,其後裔是否都能像他這樣精力旺盛?

元璋自虐式勤政是君權空前膨脹的產物。歷史發展到了元璋這裡,他不相信任何人,不能容忍原本已足夠強大的權力留下絲毫縫隙,大大小小的事務除非緊緊捏在他自己手裡,決不會有安全感。這是歷史的倒退,而沒有絲毫進步的氣息。

元璋臨死之前,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是大實話,可是稱勤政的終極目的是“務有益於民”,真是英雄欺人,至死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