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癸未屠城”(七)沾滿鮮血劊子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

據說滿清自康熙朝始有三大國策:一是"分封以制其力";二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三是"崇釋以制其生"(未見出處)。這三條政策分別針對漢人和蒙古。

"南不封王"主要針對漢人,即使像曾國藩這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漢臣也未能封王。“三藩之亂”對清朝統治者是個重要教訓,時刻防範漢人做大做強。清初這種意識並不明顯,為拉攏投降的前明朝官兵先後封了五位漢人降將為王:

尚可喜為智順王

孔有德為恭順王

耿仲明為懷順王

吳三桂為平西王

孫可望為義王。

這五位受明恩、食明祿,而坐視明危耳,視君父不若一愛姬,北面敵國以取封藩的大明之將,背祖忘宗,薙髮左衽,甘當奴賊幫兇,這些人殺起自己的同胞好不含糊,中後、前屯一役“三順王”都沾滿了綏中先民的鮮血。

明末遼東明清戰爭,“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遲。” 三岔河以東盡為腥羶,大明朝毫無招架之力,幸虧孫承宗、袁崇煥力挽狂瀾,重修寧遠、恢復前屯,復地二百餘里,但不久公元1626年的寧遠大戰,弱不禁風的明軍竟然抵擋住了努爾哈赤的鐵蹄,靠的是十一門紅夷大炮,明軍此時野戰不行,只好憑藉堅城力炮防守,暫時穩定下遼東

戰勢

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反叛,浮海歸清,還帶來了幾十門紅衣大炮,更進一步改進了明清軍事態勢,“三順王”率領的 "烏真超哈"是清軍的重要炮兵火力,松錦之戰,清軍除繳獲的紅炮外還有自己仿製造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火炮力量已不遜於明軍。

這場發生在綏中境內的戰役,滿清“三順王”智順王尚可喜、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全都有份,而且殺起明軍來比蒙古軍和滿人還賣力氣。

“尚可喜,尚可喜,遼東人。父學禮,明東江遊擊,戰歿樓子山。

八年,從伐明,取中後所、前屯衛諸城。

 孔有德,遼東人。太祖克遼東,與鄉人耿仲明奔皮島,明總兵毛文龍錄置部下,善遇之。袁崇煥殺文龍,分其兵屬副將陳繼盛等。有德與仲明走依登州巡撫孫元化為步兵左營參將。

八年,從取中後所、前屯衛。”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耿仲明列傳中未提及他參與崇德八年這次戰役,不過朝鮮王世子的《瀋陽日記》的記載比較詳細:據《瀋陽日記》記載:

癸未年(崇禎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還沈。朝鮮譯官前往探問戰況:“則中後所、前屯衛兩城,將陷之際,城中公私家舍,一齊放火,勿論男女,各自燒死,資糧器械,亦皆燒盡。……沙河衛段,收入於寧遠衛中,中前所段,收入于山海關,舉皆空城清野之故。欲進欲留,軍無見糧,且孔、耿兩將,以前鋒傷損其軍兵,有倍於清人,以此速還,以為修養進取之計。”

孔有德和耿仲明不僅參加了這場戰役,而且擔當先鋒,損失“有倍於清人”,這兩敗類不僅擔當了奴才而且十分賣力,滿清以明朝漢人降將殺大明漢人軍民,夠歹毒!

綏中“癸未屠城”(七)沾滿鮮血劊子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

高調紀念不忠不孝之臣

綏中“癸未屠城”(七)沾滿鮮血劊子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

世道

綏中“癸未屠城”(七)沾滿鮮血劊子手: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

網上的,據說是尚可喜

滿清入主中原,這三個敗類出力甚多,殺伐之處毫不留情。滿清也不斷喂其狗糧,加官進爵:

孔有德“六年五月,改封有德定南王,授金冊金印,令將舊兵三千一百、新增兵萬六千九百,合為二萬人,徵廣西”

耿仲明“六年,改封靖南王,賜金冊金印”

尚可喜“六年五月,改封平南王,賜金冊金印。”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定南王孔有德碑

國家報功厥有鉅典:生建大勳、歿勤王事者尤宜表彰,俾傳聲於後世。

爾定南王孔有德,憤將崛起,舉眾破山東登萊諸州郡,舫海來歸,我太宗文皇帝嘉其慕義敕為元帥,繼而冊封為恭順王,世世不替。

朕定鼎中原,王身當屢戰多獲捷功,百粵未附,特命掛平南王印率師徒往徵,首定雲南,旋下兩廣,只因桂林之役兵分勞寡,徵調不及,力竭捐生。

雖古之烈大夫無以踰此,念王二十年來,徵旅順、朝鮮、皮島、錦州、松山、杏山、中後所、前屯衛,繼入山海關從擊李自成直抵潼關大破其眾,克揚州、定江南、平全楚,功蹟懋著,恩恤優加,特賜諡曰武壯,樹豐碑於墓道,揚偉業於千秋雲

大清順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 【雪屐尋碑錄】

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欠綏中萬餘名大明官兵一筆血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