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年轻的明武宗朱厚照猝死,时年三十一岁。这位信任宦官奸佞,从小自由不羁,巡北边,下江南,沉缅豹房,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代帝王走完了他的荒诞人生。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明武宗像

《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中记载如下“乙丑,大渐,谕司礼监曰:‘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丙寅,崩于豹房,年三十有一。”《明武宗实录》卷197中记载,朱厚照临终前遗命“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

明武宗死后最紧急的问题就是确保新君即位,但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又没有兄弟(曾有个弟弟朱厚炜,三岁时夭折),年轻时耽于游乐,也没有提前指定接班人,直接导致了皇位交替之际出现空窗,这是明朝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空位危机。当时的大明帝国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皇宫之内也并不太平,明武宗在位时期,前有宦官刘瑾专权,后有佞臣江彬乱政,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也是危机重重。

根据明武宗的遗诏,当时皇太后张氏(明孝宗之妻)、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和宦官势力等人迅速联合起来。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明孝康敬皇后像

《明武宗实录》卷197中记载“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按照明朝惯例,太后是不能直接干预朝政的,但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才破例让张太后代行皇权了,由此可见,当时的张太后奉遗命主持国政的合法性无可置疑。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杨廷和像

其实,在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上,杨廷和等人是早有准备的。因为在正德十六年正月时,明武宗在举行郊祀大典时就突然吐血,身体就不行了。”杨廷和知道明武宗没有后人,一旦去世,就会面临皇位危机。因此,他与张太后和宦官张永等人,就已经集体为明武宗的驾崩做了打算。当然,明武宗本人也知道没有皇位继承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谁能解决这一问题他心里也很清楚,也就出现了遗诏中让张太后、杨廷和以及司礼监共同处理这件事的安排。

选立新君一事,张太后是拥有最终决策权的,而杨廷和仅有议政权,也就是负责出主意的。当然,杨廷和的决策并非是他对朱厚熜有什么偏爱,这只是他去执行传统宗法礼制的必然结果。于是也就出现了杨廷和拿出《皇明祖训》及草拟好的遗诏,对宦官谷大用和张永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这样在张太后懿旨同意之后,皇位继承人的大事就这样定了下来,第二天,迎接朱厚熜的使臣就出发了。

在新皇帝到位之前,实际上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摄政近四十日,在张太后和司礼监的支持下,他们首先排斥了明武宗时期的佞臣和九卿。这一时期,阁臣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得到了提高和增强。明武宗在位时期,受宦官刘瑾等的影响,内阁的作用形同虚设,毫无作为,而这次摄政杨廷和等阁臣们自然也不会放弃。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宦官势力

面对依然强大的后党、宦官势力,内阁势力实际上是与张太后、司礼监妥协的结果。比如在决定谁去湖北安陆迎接新君人选的问题上,杨廷和等人在面对司礼监的强势干预,就选择了妥协。在《杨文忠公三录》的《视草馀录》一卷中记载“予遂言内阁遣官蒋冕、魏(英)云:“谷哥(指谷大用)你去。”又云: “韦家(指魏霦 )你也去,驸马命崔元。”予言:“见任大臣中武臣须皇亲定 国公徐光祚,文臣须礼部毛澄。”尚书诸公皆应曰:“诺。”谷(大用)之遣,”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在铲除江彬势力时,内阁也是依靠宦官张永等人,确保了逮捕计划的顺利实施。平虏伯江彬是提督诸营军务并兼管东厂及锦衣卫,进入空位期后,江彬失去了擅权乱政的政治资本。《明史·列传》第195卷《佞幸》一篇中记载,“及帝崩,大学士杨廷和用遗命,分遣边兵,罢威武团练营。彬内疑,称疾不出,阴布腹心,衷甲观变,令泰诣内阁探意。廷和以温语慰之,彬稍安,乃出成服……事竟将出,中官张永留彬、鐩饭,太后遽下诏收彬。……籍彬家,得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二百柜,他珍珤不可数计。”江彬的伏诛,依托的是张永的力量,《西园杂记》中记载:“中官张永受密旨,即擒(江)彬于后载门。”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锦衣卫

虽然江彬势力不一定有预料的那么强大,但这次清除计划在太监们的支持帮助下,却着实提升了杨廷和等阁臣们的政治资本,抬高了自己的地位。这无疑有益于当时政治形势的稳定,也为明世宗朱厚熜帝位铺平了道路。

整个皇位空窗期内,皇太后、宦官和内阁大臣们即矛盾又联合的共同摄政,顺利地完成了皇位更迭,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一日到达北京城外良乡,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荡荡天子一命呜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国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后来,杨廷和还在草拟明世宗的即位诏书中,列举了79项80多条革除前朝弊政的内容,在经过内廷司礼监的批红流转之后,诏书最终得以批准。此举,也确实起到了除旧革新的作用,不过慑于宦官势力的强大,其中有关宦官的要害问题,例如镇守中官害政等方面还是被剔除了。

应当说,这次危机中,皇太后、宦官和内阁三股势力联合,集体为世宗顺利登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使得明朝的这次皇位危机得以化解,稳定了正德末年的混乱局势,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分裂和内战,为改革朝政,重振明朝迈出了关键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