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不僅要地理位置好還要遵循國家戰略需要——1夏商周秦

一般來說,古時立國之初所定都城一般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素:

1、 地處平原,水資源豐富。大國的首要因素之一人口多青壯年多,勞動力才充足,兵源、財源才能穩定。民以食為天,人多吃飯的嘴也就多,糧食需求量就大,故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要發展那就要有適宜大面積開墾的土地及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灌溉。解決了糧食問題,作為都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也需要大量水資源,此外建築、消防、手工業都需要水,因此,一般古都或是建於江河之旁,或是本地水系發達。

2、 區域安全。這一點不用多說,就和遊戲裡一樣,只發展經濟不管軍事防禦,好容易建立一個經濟強國人家幾個小兵過來一鍋端了。

3、 要塞樞紐。鑑於古代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消息傳遞政令傳達不是打個電話發個電報就好了,那個年代從京城傳遞消息到偏遠地區非重要消息半月至幾個月時間不等,重要消息如要一天之內送到快馬加鞭累死幾匹馬也很難做到,所以一般來說都會選勢力範圍的中央樞紐地帶,便於溝通四方。

4、 以上都是一個都城所要具備的基礎硬件設備,即自然環境因素,還有一個可以說是比以上都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非自然環境因素。開國之初四方未靖,都城一定是選在己方勢利的大本營,即,一定要在鞏固的大後方。國祚穩固之後如有遷都便是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了。

夏商周

夏、商時期生產力低下,受此限制,其都城選址主要是自然因素佔主導,故有夏人十遷,商都五遷的說法。鳳鳴岐山,文王、武王為與商一爭天下,於灃河建宗周,武王克商,周公於洛邑建成周,駐成周八師監視舊商遺民,後犬戎迫平王東遷,其時都城選址除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比重開始增加,其後更是成為主要因素

都城不僅要地理位置好還要遵循國家戰略需要——1夏商周秦

秦人初封在今甘肅清水縣一帶,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安頓好後論功行賞,給秦襄公說,西戎這幫子人,壞的很,佔了我家老宅,你要是能把他們趕跑,搶過來的地就都是你的了。遂封其為諸侯,秦始建國。這雖是個空頭支票,但畢竟是中央政府頒佈的,具有法理效應,所謂名正而言順,有了這個地契,那這塊地無論誰佔著正主都是我,要知道這可是周王的龍興之地,地界不錯,也就是現在被西戎佔了,我把人趕跑不就得了。即便是其他諸侯派兵前來不管是何目、結果如何,只要還認周王這個宗主那就一定要把地還給我。秦襄公是個明白人,所以拿著這張空頭支票就走了,當然,其他諸侯也不是傻子,自是不會派兵給他人作嫁衣裳,所以秦襄公想當這個名副其實的秦國之君還得自己拼命把地收回來。

秦襄公回到岐西之地,著手開始收地,首先呢,當然是選基地,也就是根據地大本營。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是當時犬戎南下關中的咽喉要道,過了雍城往東便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雍城依山帶水,西北山巒蜿蜒,四周被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及鳳凰泉河環圍,河水豐沛,河谷縱深,遂定都雍城,"城塹河瀕",以河流為城以禦敵,國家初建底子薄,能省就省。

後秦國諸位國君和西戎開始了不懈的戰爭,至穆公兼併西戎二十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俘晉君夷吾始得河西之地,函谷關以西為秦土,之後秦晉兩國為了河西之地展開了拉鋸戰,兩國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至秦靈公,此時西戎已不足為懼,從晉手中奪回河西之地才是國之頭等大事,為了就近指揮及更有效地控制得來的土地,遂遷都於涇陽(今陝西涇陽縣北),獻公繼位,高舉"復穆公之故土"的大旗,再次東遷都城於"北卻戎狄,東通三晉"的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表明了秦收復河西的決心。孝公繼位,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終於在軍事上徹底壓倒魏國,將河西之地牢牢握在手中,東進爭霸再無顧慮。為了進一步深入變法及與帝國匹配的國都,而不再是前線指揮所,孝公決定避開櫟陽的保守勢力,於渭水北的咸陽塬上建新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咸陽位於八百里秦川之中,北有九峻山,南臨渭河,易守難攻,水源充足,地勢開闊,十分利於發展。自此直到始皇一統六國,傳二世而亡,咸陽都是秦之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