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不仅要地理位置好还要遵循国家战略需要——1夏商周秦

一般来说,古时立国之初所定都城一般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素:

1、 地处平原,水资源丰富。大国的首要因素之一人口多青壮年多,劳动力才充足,兵源、财源才能稳定。民以食为天,人多吃饭的嘴也就多,粮食需求量就大,故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要发展那就要有适宜大面积开垦的土地及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灌溉。解决了粮食问题,作为都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也需要大量水资源,此外建筑、消防、手工业都需要水,因此,一般古都或是建于江河之旁,或是本地水系发达。

2、 区域安全。这一点不用多说,就和游戏里一样,只发展经济不管军事防御,好容易建立一个经济强国人家几个小兵过来一锅端了。

3、 要塞枢纽。鉴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消息传递政令传达不是打个电话发个电报就好了,那个年代从京城传递消息到偏远地区非重要消息半月至几个月时间不等,重要消息如要一天之内送到快马加鞭累死几匹马也很难做到,所以一般来说都会选势力范围的中央枢纽地带,便于沟通四方。

4、 以上都是一个都城所要具备的基础硬件设备,即自然环境因素,还有一个可以说是比以上都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非自然环境因素。开国之初四方未靖,都城一定是选在己方势利的大本营,即,一定要在巩固的大后方。国祚稳固之后如有迁都便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了。

夏商周

夏、商时期生产力低下,受此限制,其都城选址主要是自然因素占主导,故有夏人十迁,商都五迁的说法。凤鸣岐山,文王、武王为与商一争天下,于沣河建宗周,武王克商,周公于洛邑建成周,驻成周八师监视旧商遗民,后犬戎迫平王东迁,其时都城选址除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比重开始增加,其后更是成为主要因素

都城不仅要地理位置好还要遵循国家战略需要——1夏商周秦

秦人初封在今甘肃清水县一带,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安顿好后论功行赏,给秦襄公说,西戎这帮子人,坏的很,占了我家老宅,你要是能把他们赶跑,抢过来的地就都是你的了。遂封其为诸侯,秦始建国。这虽是个空头支票,但毕竟是中央政府颁布的,具有法理效应,所谓名正而言顺,有了这个地契,那这块地无论谁占着正主都是我,要知道这可是周王的龙兴之地,地界不错,也就是现在被西戎占了,我把人赶跑不就得了。即便是其他诸侯派兵前来不管是何目、结果如何,只要还认周王这个宗主那就一定要把地还给我。秦襄公是个明白人,所以拿着这张空头支票就走了,当然,其他诸侯也不是傻子,自是不会派兵给他人作嫁衣裳,所以秦襄公想当这个名副其实的秦国之君还得自己拼命把地收回来。

秦襄公回到岐西之地,着手开始收地,首先呢,当然是选基地,也就是根据地大本营。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是当时犬戎南下关中的咽喉要道,过了雍城往东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雍城依山带水,西北山峦蜿蜒,四周被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及凤凰泉河环围,河水丰沛,河谷纵深,遂定都雍城,"城堑河濒",以河流为城以御敌,国家初建底子薄,能省就省。

后秦国诸位国君和西戎开始了不懈的战争,至穆公兼并西戎二十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俘晋君夷吾始得河西之地,函谷关以西为秦土,之后秦晋两国为了河西之地展开了拉锯战,两国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至秦灵公,此时西戎已不足为惧,从晋手中夺回河西之地才是国之头等大事,为了就近指挥及更有效地控制得来的土地,遂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北),献公继位,高举"复穆公之故土"的大旗,再次东迁都城于"北却戎狄,东通三晋"的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表明了秦收复河西的决心。孝公继位,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终于在军事上彻底压倒魏国,将河西之地牢牢握在手中,东进争霸再无顾虑。为了进一步深入变法及与帝国匹配的国都,而不再是前线指挥所,孝公决定避开栎阳的保守势力,于渭水北的咸阳塬上建新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之中,北有九峻山,南临渭河,易守难攻,水源充足,地势开阔,十分利于发展。自此直到始皇一统六国,传二世而亡,咸阳都是秦之国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