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補血”添新工具 首單永續債“花落”中國銀行

我國商業銀行首單永續債“花落”中國銀行。1月17日晚間,銀保監會官網發佈消息,批准中國銀行發行不超過40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銀保監會方面指出,這是我國商業銀行獲批發行的首單此類新的資本工具,有利於進一步充實資本,優化資本結構,擴大信貸投放空間,提升風險抵禦能力。同時也有利於豐富債券市場投資品種,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需求。

此次獲批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即為“永續債”,指的是沒有明確到期時間或期限非常長的債券,即理論上永久存續,用於補充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

永續債發行正當時

“永續債主要是用於補充銀行一級資本,對於無法通過發行優先股等方式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非上市銀行來說,發行永續債更有利於其核心一級資本的補充。”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補血”是商業銀行一直都在推進的工作,尤其在當下,各種內外壓力疊加,補充資本更是當務之急。武雯認為,當前銀行面臨的資本補充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監管層對銀行資本充足水平要求不斷提高,資本充足達標難度增大,尤其是在滿足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要求下,部分銀行資本補充壓力面臨加大的可能性。二是在表外迴歸表內的大趨勢下,部分重資本消耗類資產給銀行資本補充能力帶來較大壓力。三是商業銀行自身盈利能力出現分化,部分銀行盈利增速低於規模增速,銀行資本內源補充能力有所弱化,導致資本補充壓力提升。

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儘快啟動永續債發行。當晚,中國銀行方面即表示,6月底該行股東大會批准了發行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中國銀行在持續研究有關發行方案。

武雯表示,此前,國內商業銀行並沒有發行永續債的先例,巴塞爾協議III推出之後,國外銀行業機構發行永續債已有較多實踐。主要由於其創設不可避免的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需要各部門全力配合與協調,才有可能創設成功。“考慮到在金融委的支持下,當前監管的協調性、統籌性已經大大增強,預計以永續債為例的資本補充工具將逐步推出並落實。”她表示。

“補血”壓力猶存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表示,與國際同業相比,其他一級資本不足是我國資本充足率不高的重要原因。2017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其他一級資本佔總資本的比例為4.1%,同期,非中資G-SIBs為11.3%,部分大型銀行超過了15%。國外銀行業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工具主要包括優先股、永續債、優先信託憑證。2017年末,全球30家G-SIBs中,分別有25家和19家G-SIBs發行了優先股和永續債。此前,我國銀行業僅發行了優先股。探索發行永續債,能夠拓展銀行國際國內資本補充渠道,優化資本結構,改變我國銀行業其他一級資本佔比較低的局面。

中信證券研報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A股上市銀行完成資本補充5315億元,其中包括定增和IPO共1080億元、優先股1025億元、二級資本債3080億元、可轉債130億元。單個銀行再融資方面,2018年7月,農業銀行定增募資1000億元實施完畢,創造了A股歷史上最大規模定增紀錄。此外,部分城商行與農商行的也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對於中國銀行本身而言,有銀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從已披露的2018年三季報來看,該行三季度一級資本淨額為13230億元,所以400億元的絕對數相對不小。另外,由於中國銀行屬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按照現有規定,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在2019年1月之前至少應達到風險加權資產的16%,在2022年1月前應至少達到18%。中國銀行也要在今年開始適用第二檔(1.5%)的附加資本要求。

需要關注的是,永續債發行主體資質方面也有限制。東方金誠研報指出,在資本補充政策鼓勵下,未來永續債發行主體更多集中於主體AA+級(含)以上商業銀行,永續債的發行將為銀行擴大信貸投放提供充足的“彈藥”,從而有利於實體經濟融資,對當前轉型期實體企業發展起到穩定支持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