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 點擊上方“教培之家”關注我們

↑ Click here and follow us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老人樂隊已不是什麼稀奇事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留守老人”的現狀

“我在上課呢!”一位學生匆匆掛斷電話,繼續聽課。

“好,停。”老師提高音量,配合停止的手勢才能暫停學生練習葫蘆絲的聲音。下課20分鐘後,一位學生嘟囔著“太難了,太難了”,第一個走出了教室。

課間,老師與學生商量年後的上課時間。“不行,還得出去旅遊。”、“小孫女要回來。”在平均年齡65歲的學生建議下,年後上課順延一週。

這是一節面向退休老人的葫蘆絲初級班課,學校學員最高年齡80歲。

類似的老年教育機構,根據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數據顯示,自1983年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成立至今,截至2017年,全國62000所老年教育機構已容納700萬老年人。

而根據普華永道思略特發佈的《2017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空巢老人超過1億人,獨居老人超過2100萬人。60歲以上老人,約25%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老年教育的發展依然有著很大的空間。

因為“對生活最後的熱愛”,退休後的老人們通過教育養老方式迎接人生第二春。

“如果算考勤,能拿全勤”

“老師,您再說一遍,我今天忘帶筆記本了。”、“老師,這張照片是不是就一個光(源)呀?”、“老師,高光的亮點你躲不過呀。”

手機攝影課上,同學們不間斷地提問明顯讓主講老師喬老師放慢了上課節奏。

喬老師對此習以為常。課間休息,喬老師還被兩位同學圍在門外解答問題。而班上同學大部分報班的目的就是為了出去旅遊的時候,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沒帶筆記本的王江華拍攝PPT)

王江華是喬老師班上的學生之一,在膠片相機還未普及的五六十年代,他也曾是時代的弄潮兒,焦距、光圈、暗房對他來說都不是陌生的詞彙。但數碼相機到王江華手裡便成了“傻瓜機”。“就是瞎按。”王江華告訴芥末堆,他一直很想學習下,但卻忙於生意沒時間學。

73歲的王江華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一直忙於自家“白兔爺”生意,他並沒有退休的概念。生意在這兩年開始慢慢停下,他也有了時間可以上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

如今,外孫子外孫女、沿途風景、兔兒爺,成為了王江華相冊裡的三大主角。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相比較王江華的半退休狀態,大部分老人在退休之後則完全空閒下來,比如王桂清。

週一,休息,自由活動;週二,手機攝影課;週三,柳琴課程;週四,樂隊活動;週五,樂隊活動;週末,家庭日,看望家裡老人。

退休之後,王桂清把時間安排地滿當當的。鄰居遇見出門的王桂清招呼,“上班去呀?”王桂清順勢回答一句,“嗯,上班。”用王桂清老伴兒的話說是,如果算考勤,王桂清一定能拿全勤。

已經退休十三年的王桂清沒有在家待過一天。剛開始,王桂清還不知道老年大學這類有組織性的老年活動場所,最初常到附近公園閒逛。有次,看到有位大爺在吹葫蘆絲,“我都不知道那是葫蘆絲。”但看到比自己年長的老人都如此擅長,王桂清覺得自己也可以。至此,王桂清開始慢慢報班學習各類技能。

現在,王桂清已經考取葫蘆絲八級證書,正在學習柳琴和中阮。唱歌、朗誦、化妝也列入了王桂清未來的學習計劃之中。


為自己而活,追求退休生活的小確幸

“‘癮’特別大。”王桂清把自己閒不住的勁兒稱之為“癮”。王桂清根本想象不出來在家待著能幹什麼。問及原因,王桂清不假思索回答道,快樂。

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實,是退休老人來到老年大學的第一訴求。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之前一直做西醫內科大夫的陳銀芳早就計劃好退休之後到老年大學學習。“不是等死的那種感覺。”家住在北京大觀園附近的陳銀芳每次到快樂50亞運村校區上課,來回路程都需要花費四個多小時。如果是早上9點的課,陳銀芳就會遇到上班的早高峰,但陳銀芳樂在其中。

“沒有座位,我就會握著欄杆……擠在年輕人中間,我都覺得自己年輕了。”順勢陳銀芳挺起腰板,揚起下巴,上半身已是類似芭蕾舞者的坐姿。

中專學歷的陳銀芳至今仍關注大學文憑的相關事項,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一名大學生。

不光是陳銀芳,學習新技能也是眾多退休老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方式之一。

暮年之際,重新學習一門技能,其難度之大和結果的不理想,這些老年人心知肚明。“當然成不了大家呀!”有位學員自嘲道。對於老人來說,能夠學到之前沒接觸過,甚至都沒聽過的技能就是目前生活中的小確幸。老人們滿足隨手拍下的圖片發到朋友圈能引發無數點贊和好評、小憩時能夠彈出悠揚的樂曲……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陳銀芳的葫蘆絲課程筆記)

相比較老人們的小確幸,喪文化則在青年人中流行。

週末宅在家裡不出門、一回到家就“葛優癱”……王桂清十分理解青年人的“喪”。“好不容易抓住兩天休息的機會,誰不願意休息呀。”

相比較年輕人的工作壓力,自由自在的老年人則不會給自己太多的學習壓力。“就隨心所欲。”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王桂清認為目前與青年時期最大不同就在於,沒有外界壓力,也不會給自己壓力。王桂清每天會安排複習時間,但心情不好了,“琴碰都不碰一下。”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王桂清最後補充道。


表象的學習需求背後是交友需求

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背後是孤單的老年生活。

根據普華永道思略特發佈的《2017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空巢老人超過1億人,獨居老人超過2100萬人。60歲以上老人,約25%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

《白皮書》同時分析說,當下的中國老人是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強的情感依賴,退休後更明顯。70%的老人認為子女在自己的養老過程中不可或缺,68%的老人希望和子女共度時光,但現實中半數以上的父母未和子女住在一起。孤獨感成為最大困擾。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王江華曾經嘗試過通過網上函授的方式學習書法。這對於半輩子都在生意場上打拼的他來說,索然無味。一個人在家跟著視頻學習畫畫,王江華也不經常下樓。“就像關在棺材裡一樣。”王江華直言。

於是,王江華開始報名參加線下課程。王江華參加的這節攝影課,喬老師除了講授一些專業性知識之外,還會教老人們使用“小樹葉”(snapseed,王江華因為圖標類似小樹葉,便稱它為“小樹葉”)的App修圖軟件。

在同班同學王桂清看來,孩子們就能教家裡老人使用一款手機軟件。“但是他們不願意教。心想這樣簡單你都不會。”

“表象需求是學習需求,深層需求是交友需求。”

快樂50校長黨越認為,目前50-70歲老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上山下鄉、文革和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時代變革,不願意跟陌生人接觸、認真、保守、固執深深烙印在這代人身上。

據黨越介紹,快樂50起初想通過舉辦小型線下活動的方式豐富老年人退休生活。但對於十分強調歸屬感的這代老人來說,非家人,非同學的弱關係很難真正建立社交關係。而後,快樂50設立線下老年大學校區。

深度長文|中國1億空巢老人的“上學夢”

最後一節攝影課,同學們拿著王江華贈送的白兔爺合影留念

現在,王桂清經常參加早就結課的歌唱初級班的聚會。“感覺退休之後認識的人更多了。”王桂清很滿足現在的生活狀況。

除了交到更多同齡人的朋友之外,老年教育也增進了家人之間的感情。

王桂清在家練琴的時候,老伴兒和女兒都會很“嫌棄”地抱怨,別彈啦,全樓道的人找你來了。王桂清笑嘻嘻地補充說,後來我有進步了,他們就不說我了。

陳銀芳和孩子不住在一起,平時通過微信聯繫。陳銀芳經常會發微信告訴他們,今天自己學了什麼課程。孩子們回覆說,媽媽充實開心就好。

“您覺得社會對老人最大的誤解是什麼?”

“覺得老年人沒有用。”

陳銀芳十分反感這種觀點。她說:“人沒有年幼之分,人生價值需要自己創造。”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