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其有感于伟大复兴的时代,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人、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旭宇先生是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楷书研究院院长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同时又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之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春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草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之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自本期始,我们将逐则分期转载发布,并附我们不成熟的阐释。让我们一起再次分享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的历史穿越之旅。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丨写在前面丨

我是草根族出身,一介书生。虽所学不深,但终身向学,并且认为生在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在度过的几十年间,接受华夏先贤圣德的洗礼,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为他们的粉丝,明了一些事端,“涤秽浊兮存正灵”,该是何等的自豪和快乐。

中庸之道,是人间正道。环顾世界,唯有我华夏文明有此盛德,并且自古至今发扬光大,永不断流。这是天道,以人为本,国强不霸,惠泽四邻。天之道上善若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行之正而弥之远,是以华夏文明数千年永放光芒。虽然曾遭外来之侵,但我国文明总是使那些外来江河融汇一起归于华夏之大海。因之,我们文化自信!

细数自己走过近八十载路程,唯孔子教我以正,唯老子启我以清,唯释家示我以和。五十年前,我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时迷蒙不知所言,但一直读着,近晚年才有些感悟。得知“修德于身其德乃真”,从自身做起,常思己过,消除秽浊,以存正灵,并以“正灵”聆听圣贤教诲,悉心感知,以此察史观人,于是有了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于去年拈笔成文,题曰《寄给历史之书札》,计三十通,获《书法报》之支持,辟版刊发。其草稿虽书写狼藉,亦被一藏家索走,也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付梓。一份书札,两家出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只是喜欢读些古书。在伟大时代的今天,有领袖的号召,感知前贤的心音,在躁动的年代能使自己的情怀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福,得到一些启示和惠泽。尤其是老子之学让我毕生追寻,那样的一种大智慧常使我拍案称绝,天门顿开。读着,读着,有时夜间坐起来领会深奥,冥想两千多年前圣贤的音容厚貌,句句真言,心神向往之。

于是开始写些手札。此后,我又与好友郗吉堂合作,撰写了三十篇《老子与书画》短文,拟于二〇一八年岁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刊出,算是我学习老子心得之点滴。感恩先贤,感恩伟大时代,感恩天心清若水。

“好读书不求甚解,鼓瑟足以自娱”,此语应是写照于我,才疏学浅,笔墨不精。媳妇再丑总是要见公婆的,深望各大方家不吝赐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旭宇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太行东麓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书影

丨简介丨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草稿

正本

丨释文丨

山阴之胜境(千古遗香后世趋之,朝圣一方又以同之)因君之笔墨而生辉,书法之盛因先生帖传而始矣。至太宗心仪之极,而拜之,以为天下之雅意之大事也。不知陛下作何感

书请右军陛下圣安 白阳顿首

丨解读丨

以55字,叙书坛盛事,赞右军之德。

天下知《兰亭序》为名帖者,是不厌其多;而赞《兰亭序》亦一美文者,则鲜矣。

旭宇先生既为书法家,且又为诗人,散文家,故智心所到,慧眼相识,一语“山阴胜境,因君之笔墨而生辉”,既为书颂,亦为文颂。如此清心清趣,妙意妙语,世无二也。10年前,先生作《兰亭行》,尽叙兰亭绿的水,绿的春,绿的太阳,绿的梦,其中象《忆书圣》诗,有句曰:“山阴池边树,会稽岭上云。常忆兰亭集,诗书共三春。”情志高古,遗兴绵绵。而旭宇先生笔里情趣,寄意深深,是要期勉今之书法,当于文化方向上,努力奋进。是故先生在此标举右军,是走进兰亭,走出兰亭。

右军之人,虽以书名传世达时,然德风亦高。王羲之与桓温同登江北台城,北望故国,无限唏嘘。他曾直面谢安:一朝勋贵,只作清谈,国是何在?中原何在?谢安所答是:你要朝廷做什么事?又有什么事可以做?你看秦国那个商鞅,喜欢做事,也做了不少事,到头来弄的秦早早就亡国了。此事载《世说新语》。但王羲之的家国情怀,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很强烈的。而在那样的时代,是极不容易的。他与从叔王导不合,也是在王导满足于偏安江南。如此有德之人,虽于时无奈,但于文化,于书法,以力所可及之事,是多有进取。右军父子的王氏字法,拔俗于当时的多家字法,以纵式造型,内敛九宫的妍美流便新字法、新笔法,对传统字法笔法作出了有时代文化意义的变革与创新,是书法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形式,和一种极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与手段的自觉意义的书体自我解放,也是书法在作为书写材质的纸张普遍进入书法创作后引发的书法审美的精神的飞跃发展,表示着一个时代书法文化精神的结束和另一个书法文化时代的开始。旭宇先生所言“书法之盛因先生帖传而始矣”意指所在,就是赞右军书法开启了一个书法新时代。指示了一个书史史实的历史深义,当然也就显示了旭宇先生对文化史的独到眼光并洞察力、判断力。

唐太宗也是个有眼光的人,私意《兰亭序》(且以传说为史实),是以帝王之尊示尊书法文化于天下,当然首先是示尊右军书法。有唐一代书法大盛,名家迭出,书法文化成为那个时代文化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皆与此有关。旭宇先生很推崇唐太宗的文化功德,视他的“私意”为“天下雅意”,甚至可以视为同于右军雅意,并列书史“大事”,是为高见,卓见。

跋语以“陛下”而尊称右军,是尊崇、尊重右军书法对中国书法作为现实文化存在而有益于民族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所作的称颂与肯定。没有贯穿古今社会的文化存在,就没有贯穿古今的民族存在。

丨艺评丨

读《书法报》刊发的“寄给历史的手札”(创作稿)。书法粹然凝练,笔精墨妙,文字言情如泉,如接晤言,自有养眼养心之处,而“草稿”文字的涂改,却于章法别有一番趣味韵致,用笔则于荒率中见功力,于不经意处见学养。每一通手札分为数行,轻重缓急,高低错落,连属呼应,自然成章。或点画迤逦而行,或墨色断续间停,于推襟送抱,直抒胸臆处见庖丁解牛、轮扁斫轮。

旭宇先生振起理论与创作的双翼将当代文人的书法推向了新高度。他是以诗人的浪漫情怀于学者的理性思考来审识书法的,转识成智、技道不二是他个人书法风格建构的内核。前人曰:胸中储貯博硕,然后信笔拈出,文风豪放发于气,议论中鹘合于时,如春阳东风,霜天秋隼,高蹈物表,超凡脱俗。旭宇先生此之谓乎!

——李庶民,中国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丨作品丨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丨艺术家丨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羲之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一格,在诗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