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2018年的張傑,做了很多大事,也收穫了一些好事。比如在鳥巢舉行了個人演唱會,成為第一個在鳥巢舉行個唱的80後歌手;比如隨中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團一起出訪朝鮮;還比如亮相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並上了新聞聯播……事情太多、不勝枚舉,不如就說最近的一件事、一件大事。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那就是張傑2018年的全新實體專輯《未·LIVE》,這張實體專輯在預售期內,就達成了國際唱片協會IFPI中國內地雙白金唱片銷量標準。而且這還是在中國最大的實體唱片發平臺——星外星唱片,成為了星外星2018年度唯一預售期內就突破雙白金銷量的專輯。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12月20日,《未·LIVE》實體專輯已經全線上市,而這一天,也是張傑的生日。

數字音樂時代,實體唱片看起來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但事實的真相,卻比介質變化這樣的表面原因更殘忍。實體唱片銷量越來越差,並不僅僅只是因為數字音樂的崛起,而是因為現在的音樂質量很少能夠匹配一張實體專輯。所以,你又憑什麼讓歌迷既花錢、又佔地的去收藏一張實體唱片?

這裡的音樂質量,一是指歌曲的質量,二則是指專輯的質量。而專輯的定義,並不單純是幾首歌曲的集合,它不僅包括優秀的單曲,也包括更完整的音樂概念、企圖、格局和方向。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未·LIVE》就是這麼一張可以為張傑的音樂做階段性背書和總結的專輯。

這張專輯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突破。雖然,突破這個詞因為用得太多,本身也需要文字意義上的突破,但對於張傑的這張專輯來講,突破這個詞,就是最精準的形容和定義。

一個實力唱將,通過十年的音樂之路,形成自己的音樂體系,但到了《未·LIVE》這張專輯裡,卻又推倒重建,並且通過製作、演唱、技術層面多角度的改變,從而形成一種更豐富的音樂與人聲互補整體。

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創造力。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專輯以《未·LIVE》命名,而整張專輯的音樂走向,也確實引領歌迷去到未來。但張傑之“未”,並非是建立在跟風的“未”,而是在傳統層面上的創新,是一次紮實有根基的音樂實驗。

像專輯裡的《Pretty White Lies》《Jump》《做夢》《Perfume》等歌曲,雖然用了全新的音樂製作曲調,但在張傑的演唱處理上,卻又有著紮實的唱功支持。透過唱功看細節,在很多尾音、轉音的處理上,張傑保留的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Motown Town的那種神韻和律動。這是他的音樂源頭之一,也成為他走向未來的基地。

原本,像張傑這樣已經唱得很好的歌手,往往更多會選擇復古的方式,盡力呈現自己所有的技術,因為這樣做既安全又保險。但張傑並沒有,他明明已經唱得很好,但卻選擇了冒險而不是保險,所以才有了這張樹立未來標杆意義的《未·LIVE》專輯。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可以說,能把唱功和音樂性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專輯,張傑的《未·LIVE》即使不是2018年華語樂壇唯一的一張,也是最具代表性高度的一張。

與此同時,這張專輯中的許多音樂元素,不僅對於張傑來講是全新的,對於整個華語音樂來講,也是嶄新的。像《Millionaire》裡混雜著Deep House和Reggaeton的Moombahton曲風,就是這個世代的全新音樂邏輯。不同的律動帶來了不同的放飛,不同的融合帶來了不同的想象,這一點,是隻願活在過去和情懷世界裡的老歌手,永遠不能給予你的。

《Pretty White Lies》則在EDM的架構下,又融合了Funk、Soul、Rock等等元素,這既是傳統與未來的平衡,也是在傳統的底蘊上,通過創造力融合出新的圖景。《誰贏》和《一路之下》等作品,則用Future曲風,營造了音樂的開闊感、空間感,甚至也讓張傑的聲線,突破了傳統流行音樂曲式的束縛,呈現出更多的聲音可能性。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無藥可救》裡搖滾與EDM的結合,也兼具了熱血與時尚、野性與明亮。而這種平衡性,也貫穿於這張專輯的始終,並最終讓MIX-POP不僅僅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真正的音樂體系。

沒有刻意強調東西文化的形式主義融合,張傑在《未·LIVE》裡所做的,是一種超地域、超文化的多元融合。英倫搖滾、公路音樂、放克、靈魂樂、電音舞曲、未來流行樂、Moombahton等等元素,在破除壁壘之後,最終形成了一種亦古亦今但又全新的奇妙融合。與那種二元論式的音樂元素組合相比,MIX-POP的音樂融合實踐,無疑將Fusion帶到了2.0時代。

這個MIX-POP的結果,也讓《未·LIVE》這張專輯,成了一張水到渠成的國際化唱片。這確實是這張專輯的最大不同,當很多華語歌手,確實將國際化當成一個目標,並且按照國際化的標準去復刻自己的音樂時,張傑的這張《未·LIVE》,實際上就是以MIX-POP這種極具創新和實驗的融合音樂形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專輯音樂國際化的格局,而且還是未來時態的國際化。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與此同時,《未·LIVE》里人聲與音樂的碰撞,不同音樂文化的交融,在成就MIX-POP這種音樂體系的同時,也讓整張專輯,突破了以往流行音樂專輯模式化的概念和製作,而以一種更流動的方式,成為一種充滿靈氣、活力和無限可能性的活唱片。

這種活,也正是對《未·LIVE》裡LIVE的最好解讀。因為聽這張唱片,你可以感受到一切元素都是活的,超越錄音,宛如現場。

未上市就雙白金的《未LIVE》,是一張活在未來的專輯


尤其重要的是,《未·LIVE》還是張傑首次擔任製作人的一張專輯。從選曲到製作,從演唱融合MIX-POP,各個細節的親力親為,再加上對音樂全局的把握,也讓《未·LIVE》既是歌手張傑的演唱專輯,更是音樂人張傑包括音樂審美、體系、格局和遠景的專輯,是現階段的張傑對於自我音樂世界營造的一種系統呈現。

從今後,你可以叫他先鋒音樂人張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