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西漢自立國開始,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實行郡國並行制度。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滅亡,是因為朝廷出現危機的時候沒有"本家"的諸侯王出兵平叛。因此在全國設置郡縣的同時,又分封了近40個劉姓的諸侯王,以求在朝廷有難時各諸侯王能出兵勤王,保證西漢王朝長久傳承下去。

當時各諸侯王的王國規模在郡縣之上,並且除了太傅和丞相由朝廷任命之外,其他官員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絕對的軍權、財權和治理之權,相當於一個獨立的朝廷。

從那個時候的現狀來說,劉邦的出發點確實是好的。劉邦在世的時候,各諸侯王的表現也十分令他滿意,完全達到了他當初分封諸侯王的初衷。但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後,各諸侯王的勢力逐漸增大。等到了漢文帝即位的時候,各諸侯王的勢力對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成了"尾大不掉"的棘手問題。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劉邦晚年

漢文帝的削藩,賈誼的遺憾

因為漢文帝的登基並不是皇權自然傳承的結果,而是由當時的丞相陳平、太尉周勃 、朱虛侯劉章"選"出來的。所以,他的即位在劉氏宗族內部產生了極其尖銳的矛盾。首當其衝的就是濟北王劉興居。他於漢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7年舉兵反叛,成為了西漢自建國以來第一位反叛的劉姓諸侯王。雖然反叛很快被鎮壓,劉興居也被俘自殺,但反叛的火種從這一刻開始逐漸在諸侯王之中蔓延。

三年後,由於同樣的原因,淮南王劉長又預謀造反。幸虧當時朝廷早有發覺,劉長還沒開始出兵就被抓。後來在流放到蜀地的時候半路絕食而死。

兩位諸侯王接連的反叛為漢文帝敲響了警鐘,他認為各諸侯王的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越來越大,削藩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此時,漢文帝想起了以前一位年輕官員上奏的一道疏。當時這位年輕官員建議,應當以"化整為零"的思路逐漸分割和削弱各諸侯王的勢力穩固中央集權的統治。這道疏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政事疏》。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賈誼慷慨陳詞

這位年輕人叫賈誼,在這之前他還寫過一篇流傳千古的論證散文《過秦論》。賈誼的建議讓漢文帝深以為然,但是目前的局面還不能實行這種激進的策略,漢文帝還需要再等等。為了歷練這位年輕官員,漢文帝讓賈誼先後做了長沙王和梁懷王的太傅。但是隨著梁懷王墜馬死亡之後,賈誼也鬱郁而死,時年33歲。漢文帝知道後悲傷不已。

就在賈誼去世四年後,即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一位諸侯王的去世讓賈誼的《陳政事疏》得以實現。這一年,齊文王劉則去世,沒有子嗣繼承王位。漢文帝抓住時機,將齊國分成為六個小國。同時將造反的淮南王劉長的地盤一分為三。

十一年之後,漢文帝去世。在他23年的統治期間,漢文帝勵精圖治,將一個民生凋敝的西漢王朝重新帶入了正軌。但是隨著賈誼的去世,漢文帝的削藩政策戛然而止,只能期待後來者以繼續。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性格耿直的晁錯

漢景帝的削藩,晁錯以死衛道

漢景帝劉啟即位後,深知諸侯王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弊端。因此,他提拔削藩的擁護者晁錯為內史,不久又把晁錯升遷為御史大夫,決定在自己的任期內完全解決削藩的問題。

晁錯的削藩政策繼承於賈誼,但是又有自己新的內容。他於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向漢景帝上奏了《削藩策》。在《削藩策》裡他提道:不管是否削藩,諸侯王遲早都要反叛。早削早反,禍亂小;晚削晚反,禍亂大。漢景帝拿不定主意,讓群臣討論。眾臣因漢景帝寵信晁錯,沒有人公開反對,只有竇嬰一個人站了出來表示不同意。他認為削藩的最佳時機還沒有到來,如果現在削藩,各諸侯王勢必聯合起來反叛。

耿直的晁錯和竇嬰在朝堂上激烈的辯論起來,但最後漢景帝還是聽從了晁錯的建議,並下詔從吳王劉濞開始削起。

吳王劉濞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王,他的地盤既有礦山資源能私自鑄錢,又靠海能煮鹽販賣。更主要的是,劉濞早有反心,已經暗中準備了幾十年。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七國之亂

漢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當漢景帝的詔書下達十多天後,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起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叛軍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號來勢洶洶,漢景帝聽到消息後急忙召見晁錯商量對策,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就在漢景帝猶豫是否要御駕親征的時候,竇嬰覲見,他向漢景帝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以前是吳王劉濞的丞相,叫袁盎。漢景帝召見袁盎向他詢問對策的時候,袁盎建議以誅殺晁錯的代價換取七國退兵。漢景帝沉默良久,左右為難。過了十多天後,以丞相為首的群臣聯合起來彈劾晁錯,並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此時,無奈之下的漢景帝批准了群臣的提議。

於是,在晁錯毫不知情下,漢景帝派人將晁錯騙到長安東市。在宣讀完詔書之後,立刻實行了腰斬,一代名臣就此殞命。

晁錯的死並沒有換來七國的退兵。此時漢景帝如夢方醒,立刻派周亞夫、酈寄、欒布、竇嬰兵分四路進攻叛軍。經過三個月的激烈戰鬥,最後在周亞夫以切斷叛軍糧道並堅守不出的戰略下,叛軍終於被擊潰。

於是,漢景帝以平叛勝利為契機,一方面削減各諸侯國的封地,一方面收回諸侯國任命官員的權利。這種做法令各諸侯國失去了對封地的治理權,僅僅保留收取稅賦的權利,極大的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但遺憾的是,各諸侯王的勢力並未因此而徹底解決。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主父偃進獻推恩令

漢武帝的削藩,主父偃與推恩令

經過了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帝王的努力,到了漢武帝時,諸侯王勢力威脅朝廷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除了漢武帝近親的幾個諸侯王之外,其他的諸侯王勢力已經比較弱小了,並沒有與朝廷對抗的資本。但是一個人的出現,令各諸侯王本身逍遙的生活從此成為了泡影。

這個人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早年遊歷過很多諸侯國,但是都沒有得到禮遇,無奈之下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請求召見。漢武帝當天就召見了主父偃,發現此人很有才能,讓他在一年之內連升了四級。適逢此時漢武帝建立中朝,於是主父偃順理成章的進入中朝成為了漢武帝的智囊團之一。

由於主父偃遊歷過很多諸侯國,對各個諸侯國的情況有深入瞭解,於是在一次恰當的時機,主父偃向漢武帝說起了漢武帝叔叔梁王劉武的一些事蹟。主父偃說雖然各個諸侯國現在沒有實力對抗朝廷,但是類似於梁王劉武這樣的諸侯王還擁有比較強大的軍隊,從朝廷的角度來說還是不得不防。

有鑑於此,漢武帝責令主父偃想出一個和平解決各諸侯王因勢力太大威脅朝廷的辦法。不久,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在後世人看來很神奇的法令。

這個法令就是推恩令。

西漢王朝艱難的削藩之路,困擾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斬

漢武帝向全國頒佈推恩令

在推恩令頒佈之前,諸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什麼也得不到。將要頒佈的推恩令卻規定,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他兒子也可以得到王位和封地。王位由朝廷賜封,封地從父親的地盤裡劃分出一部分來。而且一旦分封出來,除了地域獨立外,還將直接向朝廷負責,不用再聽命於父親。這樣一來,原本由一個人掌握的土地在不斷分封下,最後為若干個人所共有。

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推恩令後,得到了漢武帝的大加讚賞。推恩令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諸侯王勢力太大的問題,同時這種制度不訴諸於武力、不觸動諸侯王既得利益,是一種和平演變的好辦法;另一方面將朝廷和諸侯王的矛盾全部轉嫁到諸侯國內部。

很快,漢武帝就正式頒佈了推恩令。剛開始,幾個大的諸侯國不願遵從推恩令的規定。但是之後不久,諸侯國內部嫡子和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最後不得已,各諸侯國陸續實行了推恩令。

雖然推恩令與直接削藩不同,但兩者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推恩令比直接削藩更聰明、更有效。

結語

西漢的削藩之路從漢文帝開始,歷經漢景帝、漢武帝,最後以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結束。三代帝王的削藩之路將西漢建國初年郡國並行制度的弊端一掃而盡,為王朝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掃清了障礙。同時,賈誼、晁錯、主父偃三代大臣為削藩所做的貢獻,也將被歷史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