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西汉自立国开始,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就灭亡,是因为朝廷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本家"的诸侯王出兵平叛。因此在全国设置郡县的同时,又分封了近40个刘姓的诸侯王,以求在朝廷有难时各诸侯王能出兵勤王,保证西汉王朝长久传承下去。

当时各诸侯王的王国规模在郡县之上,并且除了太傅和丞相由朝廷任命之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绝对的军权、财权和治理之权,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朝廷。

从那个时候的现状来说,刘邦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各诸侯王的表现也十分令他满意,完全达到了他当初分封诸侯王的初衷。但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增大。等到了汉文帝即位的时候,各诸侯王的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成了"尾大不掉"的棘手问题。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刘邦晚年

汉文帝的削藩,贾谊的遗憾

因为汉文帝的登基并不是皇权自然传承的结果,而是由当时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 、朱虚侯刘章"选"出来的。所以,他的即位在刘氏宗族内部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济北王刘兴居。他于汉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7年举兵反叛,成为了西汉自建国以来第一位反叛的刘姓诸侯王。虽然反叛很快被镇压,刘兴居也被俘自杀,但反叛的火种从这一刻开始逐渐在诸侯王之中蔓延。

三年后,由于同样的原因,淮南王刘长又预谋造反。幸亏当时朝廷早有发觉,刘长还没开始出兵就被抓。后来在流放到蜀地的时候半路绝食而死。

两位诸侯王接连的反叛为汉文帝敲响了警钟,他认为各诸侯王的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越来越大,削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此时,汉文帝想起了以前一位年轻官员上奏的一道疏。当时这位年轻官员建议,应当以"化整为零"的思路逐渐分割和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稳固中央集权的统治。这道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政事疏》。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贾谊慷慨陈词

这位年轻人叫贾谊,在这之前他还写过一篇流传千古的论证散文《过秦论》。贾谊的建议让汉文帝深以为然,但是目前的局面还不能实行这种激进的策略,汉文帝还需要再等等。为了历练这位年轻官员,汉文帝让贾谊先后做了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太傅。但是随着梁怀王坠马死亡之后,贾谊也郁郁而死,时年33岁。汉文帝知道后悲伤不已。

就在贾谊去世四年后,即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一位诸侯王的去世让贾谊的《陈政事疏》得以实现。这一年,齐文王刘则去世,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汉文帝抓住时机,将齐国分成为六个小国。同时将造反的淮南王刘长的地盘一分为三。

十一年之后,汉文帝去世。在他23年的统治期间,汉文帝励精图治,将一个民生凋敝的西汉王朝重新带入了正轨。但是随着贾谊的去世,汉文帝的削藩政策戛然而止,只能期待后来者以继续。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性格耿直的晁错

汉景帝的削藩,晁错以死卫道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深知诸侯王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弊端。因此,他提拔削藩的拥护者晁错为內史,不久又把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决定在自己的任期内完全解决削藩的问题。

晁错的削藩政策继承于贾谊,但是又有自己新的内容。他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向汉景帝上奏了《削藩策》。在《削藩策》里他提道:不管是否削藩,诸侯王迟早都要反叛。早削早反,祸乱小;晚削晚反,祸乱大。汉景帝拿不定主意,让群臣讨论。众臣因汉景帝宠信晁错,没有人公开反对,只有窦婴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不同意。他认为削藩的最佳时机还没有到来,如果现在削藩,各诸侯王势必联合起来反叛。

耿直的晁错和窦婴在朝堂上激烈的辩论起来,但最后汉景帝还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并下诏从吴王刘濞开始削起。

吴王刘濞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王,他的地盘既有矿山资源能私自铸钱,又靠海能煮盐贩卖。更主要的是,刘濞早有反心,已经暗中准备了几十年。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的诏书下达十多天后,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起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叛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号来势汹汹,汉景帝听到消息后急忙召见晁错商量对策,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就在汉景帝犹豫是否要御驾亲征的时候,窦婴觐见,他向汉景帝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以前是吴王刘濞的丞相,叫袁盎。汉景帝召见袁盎向他询问对策的时候,袁盎建议以诛杀晁错的代价换取七国退兵。汉景帝沉默良久,左右为难。过了十多天后,以丞相为首的群臣联合起来弹劾晁错,并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此时,无奈之下的汉景帝批准了群臣的提议。

于是,在晁错毫不知情下,汉景帝派人将晁错骗到长安东市。在宣读完诏书之后,立刻实行了腰斩,一代名臣就此殒命。

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七国的退兵。此时汉景帝如梦方醒,立刻派周亚夫、郦寄、栾布、窦婴兵分四路进攻叛军。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战斗,最后在周亚夫以切断叛军粮道并坚守不出的战略下,叛军终于被击溃。

于是,汉景帝以平叛胜利为契机,一方面削减各诸侯国的封地,一方面收回诸侯国任命官员的权利。这种做法令各诸侯国失去了对封地的治理权,仅仅保留收取税赋的权利,极大的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但遗憾的是,各诸侯王的势力并未因此而彻底解决。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主父偃进献推恩令

汉武帝的削藩,主父偃与推恩令

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帝王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诸侯王势力威胁朝廷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除了汉武帝近亲的几个诸侯王之外,其他的诸侯王势力已经比较弱小了,并没有与朝廷对抗的资本。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各诸侯王本身逍遥的生活从此成为了泡影。

这个人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早年游历过很多诸侯国,但是都没有得到礼遇,无奈之下来到长安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召见。汉武帝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发现此人很有才能,让他在一年之内连升了四级。适逢此时汉武帝建立中朝,于是主父偃顺理成章的进入中朝成为了汉武帝的智囊团之一。

由于主父偃游历过很多诸侯国,对各个诸侯国的情况有深入了解,于是在一次恰当的时机,主父偃向汉武帝说起了汉武帝叔叔梁王刘武的一些事迹。主父偃说虽然各个诸侯国现在没有实力对抗朝廷,但是类似于梁王刘武这样的诸侯王还拥有比较强大的军队,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得不防。

有鉴于此,汉武帝责令主父偃想出一个和平解决各诸侯王因势力太大威胁朝廷的办法。不久,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在后世人看来很神奇的法令。

这个法令就是推恩令。

西汉王朝艰难的削藩之路,困扰三代帝王,一代名臣因此被腰斩

汉武帝向全国颁布推恩令

在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什么也得不到。将要颁布的推恩令却规定,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儿子也可以得到王位和封地。王位由朝廷赐封,封地从父亲的地盘里划分出一部分来。而且一旦分封出来,除了地域独立外,还将直接向朝廷负责,不用再听命于父亲。这样一来,原本由一个人掌握的土地在不断分封下,最后为若干个人所共有。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加赞赏。推恩令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诸侯王势力太大的问题,同时这种制度不诉诸于武力、不触动诸侯王既得利益,是一种和平演变的好办法;另一方面将朝廷和诸侯王的矛盾全部转嫁到诸侯国内部。

很快,汉武帝就正式颁布了推恩令。刚开始,几个大的诸侯国不愿遵从推恩令的规定。但是之后不久,诸侯国内部嫡子和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最后不得已,各诸侯国陆续实行了推恩令。

虽然推恩令与直接削藩不同,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推恩令比直接削藩更聪明、更有效。

结语

西汉的削藩之路从汉文帝开始,历经汉景帝、汉武帝,最后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结束。三代帝王的削藩之路将西汉建国初年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一扫而尽,为王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扫清了障碍。同时,贾谊、晁错、主父偃三代大臣为削藩所做的贡献,也将被历史所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