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三國時期是從黃巾起義開始到三國歸晉結束。其實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三國時期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說法。廣義上的三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184年的黃巾之亂開始,到三國歸晉結束;狹義上的三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開始,到公元280年司馬炎篡魏稱帝結束。從狹義上來說,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魏國,東漢滅亡,一個新的朝代由此誕生,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幾乎所有新朝代的建立,都伴隨著戰爭和死亡,這幾乎成了一個規律(類似於北宋開國就不說的,那是極少數)。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和221年蜀漢建立之前不久,在公元219年,劉備麾下名將關羽發起了襄樊之戰。這場戰役剛開始的雙方是劉備和曹操,但是在戰役進行後不久,東吳的孫權也加入了戰爭當中,他命呂蒙偷襲關羽的大後方荊州,並且得手。

這場戰役由於是當時勢力最大的三個軍事集團參與的戰爭,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參戰人員之多在整個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都是少見的。此役之後,劉備集團勢力大面積減少,孫權集團佔領荊州實力大增,與此同時,曹操在之後不久病逝於洛陽。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圍繞著整個戰役和曹操之死,在公元219年到221年這個時間段,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發生了。

在現在看來,這個現象可能是巧合。但是以巧合的觀點來看,這個現象巧合的太離奇。如果這個現象不是巧合,但卻沒有其他的說法來揭示其中的原因。

歷史上的公元220年前後,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吞噬謀臣名將的時間段。冥冥之中似乎有什麼東西,在這三年間吞噬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一系列謀臣名將,其數量之大,令人瞠目。

我們來計算一下。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曹魏:

夏侯淵,公元219年初,與劉備軍黃忠部在漢中交戰時戰死。

龐德,公元219年被關羽擒獲,被殺死。

楊修,公元219年被曹操殺死。

曹操,公元220年病死於洛陽。

夏侯惇,公元220年四月病逝於洛陽。

程昱,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

于禁,公元221年被孫權遣返回魏後氣死。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蜀漢:

關羽,公元219年底,襄樊之戰後被東吳殺死於臨沮。

關平,公元219年底,與其父關羽一同被東吳殺死於臨沮。

黃忠,公元220年8月病逝。

劉璋,公元220年病逝於荊州。

張飛,公元221年,被部將範強、張達殺死。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東吳:

蔣欽,公元219年病逝于軍中。

呂蒙,公元220年荊州之戰後病逝。

甘寧,公元220年夷陵之戰前病逝。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自然死亡或者是戰爭中戰死,其實也不排除這個因素。就算是因為戰爭死亡一些人,但很多人都是病死的,而且這些人中的年齡相差也比較大。這些人的死亡導致了三國後期的形勢變得十分詭異。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第一,關羽的死導致荊州易主,促使張飛被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幾乎沒有名將可以用。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逝,黃權降魏,諸葛亮獨自撐起蜀漢。不久馬超也病死,西涼防守薄弱,導致後來司馬懿在雍涼大顯身手。

第二,夏侯淵死後漢中失守,蜀漢有了從漢中出兵的條件,不久張遼也病死。雖然後來曹真四路大軍攻打漢中,但卻被大雨阻斷,影響了進軍時間,導致無功而返。後來曹真也病死,能抗拒諸葛亮的也只有司馬懿了。司馬懿因此掌握了軍權,獲得了在曹魏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

第三,呂蒙的死使夷陵之戰中孫權啟用了陸遜。陸家本來就是東吳大族,陸遜的崛起使東吳士族和朝廷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導致孫權後期性情大變。東吳的局勢也因此出現動盪。

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

歷史是很有意思的,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一批活躍在東漢末年的謀臣名將的死亡,導致了另一批人走向了歷史前臺。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的時間節點,是漫長曆史中的一次分水嶺。或許是由於時代的需要,歷史帶走了上一時期叱吒風雲的謀臣名將,促生了一批新鮮人物的出現,在確定一個王朝建立的同時,也使歷史的走向再一次出現了諸多不確定性。於是在確定和不確定之間,產生了各種巧合。

關於歷史上類似的現象,歡迎大家在評論中討論。

如果您喜歡《神奇的公元220年前後:曹魏代漢,劉備稱帝,名將扎堆死亡》,請動動手指關注我,也請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