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為何能滅亡高句麗?皆因唐太宗的戰略眼光

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的失敗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解體,也使得這位皇帝備受後世爭論,雖然隋朝的滅亡由多種原因造成,但隋煬帝的窮兵黷武必然是其原因中很重要的部分。唐朝成立時,征服高句麗的重任就由唐太宗李世民繼承。公元645年至648年,唐太宗在他的統治時期發動了一場針對高句麗的全面戰爭。但此時此刻,最強大的唐軍,最強大的君主,剛剛統一全國,對外無往不勝,然而,就是小小的高句麗成了唐太宗一生無法跨越的鴻溝。

唐高宗為何能滅亡高句麗?皆因唐太宗的戰略眼光

前有車後有轍,自己的表叔隋煬帝因無謂的征討而身死國滅,唐朝建國之初也確實沒往外派出過多的部隊。然而,公元645年,在唐太宗決定懲罰高句麗之後,就向朝鮮半島派遣了兩支“兩棲部隊”。陸軍可能只有正常的步軍60000人及少量胡人騎兵,海軍是從江淮流域招募來的40000海軍,總兵力約為100,000人。因此,李世民的軍事部署明顯不同於隋朝推動的地毯式戰爭,而是採取集中優勢兵力的戰略思想。

這場戰鬥的早期階段確實就像李世民的戰略理念所構思的那樣。穿越遼河後,唐軍直接襲擊了蓋牟城,攔截了遼河的上下游通道。另一方面,唐水軍直接抵達遼東半島南端的北沙城,然後直接沿著海岸線到達鴨綠江畔。可以說,唐代版的“閃電戰”起到了極好的戰略作用。

唐高宗為何能滅亡高句麗?皆因唐太宗的戰略眼光

公元645年夏,唐朝基本上控制了遼東地區的核心遼河流域以及遼東半島的南端。只有遼寧省營口市的安石市沒有拿下。唐太宗李世民在城下打了一場教科書般的“圍點打援”,擊敗了10萬高句麗的增援部隊,從而消滅了高句麗的主力軍。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唐太宗接受了襲擾攻擊高句麗的建議,高句麗的國防部署被嚴重破壞。大唐海上和陸地的兩支軍隊先後佔領了遼河、鴨綠江,大幅擾亂了高句麗的後方。公元649年,唐朝軍隊薛萬徹率領唐軍穿越鴨綠江,抵達博城市(丹東市另一側),直接威脅高句麗朝鮮腹地並先後獲勝。

唐高宗為何能滅亡高句麗?皆因唐太宗的戰略眼光

可以說,由於唐軍的戰略機動性和高於高句麗的軍事水平,雖然唐太宗李世民未能完成對高句麗的徹底征服,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完成了對高句麗軍隊的毀滅性打擊,並將遼河流域重新整合到中原地區,這使得高句麗完全失去了遼河的自然屏障,瀕臨滅國,奠定了高宗隨後滅亡高句麗的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