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花木史話

中國人向來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他們熱愛生活,縱情山水,流連花木。其中,千姿百態的花木,尤為文人墨客所喜。他們以松柏象徵堅貞,以梅花鬥雪喻傲骨,以竹之挺拔象徵氣節,可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情懷。


中山花木史話

中山逸仙湖與煙墩山美麗山水(市檔案館館藏)

近期,2018中國·橫欄花卉苗木博覽會暨第二屆南中國園林苗木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的舉辦,讓橫欄這片大地芳香四溢,一派繽紛,這片花木的海洋,令人流連忘返。為期兩天的花博會,現場簽約成交金額超過2億元,入園參會參觀人數超過2萬人次。這是橫欄這個花木之鄉的一次閃亮登場,也將中山的花木業又一次推向了全國。

中山花木史話

2018中國·橫欄花卉苗木博覽會暨第二屆南中國園林苗木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細說中山花卉起源

細究起來,嶺南的花卉栽培源遠流長。唐代《嶺南錄異》記:漢代古南越(今廣州)之花木,如指甲花、昌蒲、桂花等就曾經被移植到漢代的京都長安(今西安);同時,《中山農業志》載,有素馨與茉莉自廣州向珠江三角洲各地移栽,可見,珠江三角洲至少在2000年前就有花卉栽培了。


中山花木史話

2014年小欖菊展會展區一角——嶺南水鄉(市檔案館館藏)

至於古稱香山的中山,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可見,遠在北宋,中山境內就有豐富的花卉資源。至明代,珠江三角洲一帶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城鎮相繼出現,人口不斷增加,推動了花卉園藝事業的發展。此時,野生花卉經人工馴化過渡到人工栽培,出現了花木種植行業。

小欖:菊城傳說

據《中山農業志》記載,中山境內花卉栽培,以小欖藝菊為最早。小欖又稱“菊城”,這裡的人喜種菊,歷史悠久。相傳在南宋鹹淳九年,度宗為追查胡妃出走,發生南雄珠璣巷居民南遷之役,後有部分人逃至小欖,見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黃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從此,小欖人便與菊花結下不解之緣。


中山花木史話

2011中國(中山)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展上的花卉(中山檔案館館藏)


明朝,每當菊花盛放,小欖人喜聚三五知己,酌酒賞花,以花為媒,以菊會友,藉此遣興。到清朝乾隆年間,就有菊賽之舉。嘉慶十九年(1814年),小欖舉行首屆菊花大會,展出“一捧雪”、“紫牡丹”、“醉貴妃”等72個品種,一時舟棒泛銀,人流簇金,盛況空前,這也是小欖菊花會的開端。

中山花木史話

1934年第三屆小欖菊花會場景(市檔案館館藏)

近代以來,中山商業繁盛,人民生活富庶,當時每逢生辰壽誕、婚姻嫁娶、神誕廟會,逢年過節、鄉社慶賀,都喜以花木點綴。“鮮花四時不斷,每當風和日暖,百花爭放,漫步其間,宛有香飄十里之概”,此為當時學者讚美中山民間種花盛況。

1940年3月,中山淪陷,在日軍鐵蹄蹂躪之下,百姓四出逃難,花卉園藝受到空前的破壞。作為花卉基地的石岐、小欖、灣仔等地,已是苗圃荒蕪,或改種雜糧渡荒了。

到解放前夕,中山境內只有零星的花圃經營,已沒有花卉生產基地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這裡的花木生產,也仿若雨後春筍,成片成片,迅猛地冒了出來。


中山花木史話

20世紀80年代市民在菊展裡暢享菊花飄香(市檔案館館藏)

小欖鎮是中山最為著名的花卉生產基地,《中山年鑑》有載,2010年,其花卉苗木面積已達10.1萬畝,產值13億元,獲評“中國花木之鄉”美譽。

中山花木史話

小欖菊花會(中山檔案館館藏)

一花引來百花開

小欖發展花卉園藝的先進經驗,帶動了古鎮、橫欄、東鳳、沙溪、三角、南朗等鎮區積極發展花卉花木產業。其中,古鎮和橫欄,於2011年11月8日,雙雙被中國花卉協會授予“中國花木之鄉”稱號。

中山花木史話

2011年中國花卉協會會長劉向東向古鎮鎮、橫欄鎮代表頒發“中國花木之鄉”牌匾。(市檔案館館藏

花木富民 產業興邦

特別是橫欄,現有花木場1400多個,花木品種涵蓋袋苗、喬木、灌木、盆景草皮草毯等500多種,鎮內花木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連片花木基地超過1萬畝,橫欄人在鎮外的花木種植面積也超過5萬畝,橫欄的花木產品暢銷全國各地30多個省市,年產值已經超過15億元,花木產業成為橫欄農業的支柱產業。橫欄花木僅僅只是中山綠化苗木產業崛起的一個亮點,它發展迅速,規模龐大,與中山市的幾個苗木生產區小欖、古鎮、東昇一起形成了中山市西北部的一大農業特色產業。


中山花木史話

圖為古鎮鎮種植花木女能手蘇平香(市檔案館館藏)

據悉,11月23日,2018年小欖菊花會又將開幕。本次菊花會將持續18天,展出菊花品類超過600種,它將圍繞" 菊、畫、像、聲、食、藝" 六大元素,打造盛大的"菊花會嘉年華",除了菊王爭霸賽,插花比賽,還增加了富有本土民俗文化特色的獅王爭霸賽,並結合音樂噴泉及水幕電影等現代化技術,屆時,將讓觀眾耳目一新。

中山花木行業,如今已進入全盛時期,它日益彰顯出新的活力,煥發出新的光輝,這個行業,這片熱土,蘊含著無數中山人花木富民、產業興邦的情懷。

文丨譚朝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