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11月18日,中興通訊攜手知名諮詢機構IDC發佈《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深入闡述當下政務數字化轉型的進展及中國數字政務所處的階段,並對於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電子政務如何升級蛻變,給出了答案。

——政府年年投IT,把錢都幹嘛了?——

先看一張表,十年間,政府IT投資隨著GDP一直增!增!增!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問題來了,這些投資,這些錢,都投去幹嘛了?幹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搞「數字政務」

數字政務,不是一個新鮮詞,老IT人喜歡喊的“政府信息化”就是他,他在中國已經活了40年,目前他已經是一個40歲睿智成熟的大叔。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數字政務大叔的輝煌史——

想要搞定大叔,就得知道大叔的故事,後面才能更好地和他打交道,為他服務,賺他錢,即,中國數字政務的四個發展階段。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第①階段:沒啥可說的,上電腦、聯網

第②階段:要稍微嘮叨一下。大家熟悉的 “一網四庫十二金” 的建設,就是在這個時期啟動的。各地政府都上很多的應用,這些應用“野蠻生長”,頂層設計缺失,“信息孤島”就是在那時候留下的病根。

第③階段:後面要重點講講,我們畢竟活在當下

第④階段:創新應用為王,城市能做到真正的“智慧”,你暫時可以不用關注

——講講當下,數字政務是啥局面?——

當下是第三個階段,「基礎架構“進化”」階段的中後期。

什麼叫「基礎架構“進化”」?說白了,就是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三大技術,重構前兩個階段的IT基礎架構。所以,2015年至今,政務雲成為建設熱點。預計到2020年,70%的國家垂直部委和市級以上地方政府,都會完成政務雲和大數據平臺的建設。

當下這個階段,有三大特徵

①政策驅動強烈

不斷髮布的政策是風向標和強心劑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②政府平臺業務需求旺盛

省市縣地方政府?政務雲建設需求猛烈;垂直部委?大數據平臺建設需求猛烈

③多類型廠商競爭激烈

誰都想分一杯羹,主要有四大類大玩家:傳統IT廠商、系統集成商、互聯網廠商、電信運營商

——CBA建設,是數字政務的關鍵——

啥是CBA?嘿嘿,換個馬甲,大家都不認識了,實話實說,我也這次從IDC白皮書裡Get到的詞。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這就是CBA。CBA平臺進化與重構是數字政務的關鍵環節。

CBA技術體系架構

雲平臺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平臺提供堅實的計算基礎、高度的可用性和豐富的服務目錄。

大數據平臺為人工智能平臺和上層應用提供數據共享交換、存儲、分析、挖掘等服務,為數據價值的發現和創新提供支撐。

人工智能平臺除了嚮應用層提供圖像分析、語義分析等服務外,同時為雲平臺和大數據平臺的自動化運維提供支撐。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三大平臺,一個一個講下:

① Cloud-雲計算平臺

提到雲計算,必然是政務雲,政務雲之火,毋庸置疑。目前,政務雲從需求主體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部委的政務雲,一類是省市縣集中化的政務雲平臺,這個是建設熱點。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發展趨勢:政務雲經過3年的快速發展,IaaS層建設完成度在各個部委和省市單位已經過半,部分部委和部門已經進入二期甚至三期的建設。雖然建設步伐快,但政務應用整體遷移完成度並不高,未來1-2年,政務應用遷移會是主要的建設目標。

② BigData-大數據平臺

過去三年,大家都在忙著建“政務雲”平臺,雲建好後,“政務大數據平臺”緊接著要上,這是必然發展階段。目前政府數據集中度參差不齊,大部分做到的是“數據可視化展示”,但真正能把數據“用起來”的創新應用,還比較稀缺。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發展趨勢:IDC認為,政務大數據平臺將是繼政務雲之後的另一個熱點。三點值得關注:

第一,大數據平臺,對數據的安全性提出了很高要求。這對國產廠商、具備強安全方案能力或安全生態的廠商是一大利好。

第二,由於大數據平臺涉及政務業務,需要服務商真正理解政務業務,這是對廠商是一個挑戰。

第三,尋覓新技術,比如:區塊鏈。現有的區塊鏈在政府應用場景包括,電子證照共享平臺、電子病歷等。

③ AI-人工智能平臺

由於AI技術成熟度還處於“黎明前”的階段,在政府行業的應用場景不多。目前我們看到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是:公安部門構建平安城市時用到的圖像、視頻識別,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式識別圖像,提升視頻圖像應用深度和效率。同時,為智慧海關的人臉識別、刷臉通關和智慧檢察的語音轉寫等。


趣味解讀《中國數字政務白皮書》


發展趨勢:IDC認為,AI在政府行業的發展趨勢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將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包括人臉識別、走失人口、稽查布控方面等。

第二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務大數據結合,會給政府智能熱線、政府決策支撐和公眾個性化服務等方面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

以上三大平臺,各地政府實際操作時,各有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