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以及最有影响的海战。最后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变式的思想觉醒,即做了上千年的天朝上国梦终于梦破,此后的中国人不仅不能再自居为天朝大国,从而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在此战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的主力战舰致远舰,在打光炮弹的情况下,舰长邓世昌指挥战舰冲向敌舰吉野号,最终被鱼雷击中,294名官兵全部殉国。

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120年后,致远舰的残骸被发现,命名为"丹东一号"。经过潜水员的探查,致远舰在海底24米处,经过多次打捞,共取得60种,100多件文物。潜水员在军官仓内发现了7具遗骸。其中一具骸骨,据测定,该尸骨不是中国人的尸骨,具有欧罗巴人的特征,经鉴定,该具骸骨的主人是余锡尔,英国籍海军技师,担任总轮管。那为什么这名洋烈士回来中国呢?

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余锡尔,英国人,原名普菲士(Alexander·Purvis,1865—1894),出身于海军世家本是,在英国皇家海军效力。当时中国在德国订购了多批战舰,需要运送回国,急需会操船的水手,于是就任命英国籍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招贤纳士,利用在英国的关系,找了16名水手,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余锡尔

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余锡尔来中国自然是奔着北洋水师给出的250两白银(约10万元)的月薪去的。在数年的服役生涯中,余锡尔爱上了中国,也爱上了北洋水师。他以都司(中校)之军衔,年仅20岁就在致远舰上担任总管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余锡尔原本可以申请休假,避开这次生死决战。然而大敌当前,佘锡尔自告奋勇,希望留在军舰上和中国兄弟们并肩作战。不幸的是,最终致远舰被鱼雷击沉,他与293名中国舰员一起,壮烈殉国。

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黄海之战后,洋员马吉芬、戴乐尔,左翼总兵林泰曾、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专门为余锡尔举办了葬礼,按照西式葬仪北洋海军望空射三排枪,奏放军乐。官兵们收集余锡尔的衣冠,将其放在覆盖着中英两国海军军旗的棺材内,并在旅顺港附近的山头,为他建立了一个衣冠冢。

120年后致远舰重见天日,残骸中发现“”洋烈士“”遗骸

虽然余锡尔是个外国人,但他的奋战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