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对话》:反洗脑的公民读本

《明亮的对话》:反洗脑的公民读本

《明亮的对话》:反洗脑的公民读本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徐贲

中信出版社2014年

徐贲算得上是中国最值得信赖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章具有一以贯之的很鲜明的“徐贲的风格”:立场坚定、逻辑清晰、论述有力、态度平和,因此总是十分好读,读完又受益匪浅。徐贲还是一个非常亲民的写作者,他从来不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而省略论证的环节;相反,他总是从问题的源头一步步推演,直到把道理说透为止。

徐贲的文章写得很透彻,但麻烦的是读起来有些冗长,这是我经常懒得读的原因。徐贲的书有另外一个毛病,就是不系统:他所有出版的作品,都是专栏文章的结集,尽管能找到一条主线,整体看下来还是有些散乱。《明亮的对话》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应该是徐贲作品中问题最不明显的一本。

《明亮的对话》可以当成反洗脑的公民读本(各大网站现均已下架,不知原因),以授课的形式教读者如何说理。“说理”不只是明辨是非,还要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也要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能就所发表的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者不能虚心地倾听他人的表达,则不能称之为“说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公共说理十八讲”,所谓的“公共说理”,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地表达观点,这比单纯的说理严苛得多。当你面向公众的时候,你的观点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你的逻辑会经受更多的质疑,因此更有可能被戳穿,这意味着你的逻辑必须无懈可击。公共说理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的信誉和情绪,如果你的信誉不佳,逻辑不会使人对你改观;如果你的情绪不当——比如过于愤怒或过于悲伤,外人也会质疑你的动机。

我们可能都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心中想到了一种答案却说不清理由。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明于心”,只是达到了“明辨是非”的程度,而之所以不能“明于口”,就是没有掌握“说理”的本事。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序言中写道:“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明辨是非的人。”能够判断善恶是非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对之所以善、之所以恶说不出一丁点理由,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成分。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一窥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徐贲是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在这本书中他列举了许多美国学生的例子,也粗略地介绍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情况。美国学生在11岁进入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公共说理,到大学期间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能逻辑清晰。关于美国大学的公民教育,也可以阅读他的另外一本书《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读书无禁区

思想有边界

Sigh~

by.野原新之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