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與朝鮮王朝事無鉅細、義正詞嚴且長達近四百年的激烈黨爭相比,東亞大國的內鬥傳統只得黯然失色。

文|海下


世界上最擅長內鬥的民族,或許是韓國人。

早在日據時期,動輒熱衷探討「國民性」的日本學者即認為,固執、易怒和黨派性是韓民族先天的性格特點。在他們看來,韓國人時間長了總是要內鬥的,「朝鮮人的血液裡混合著深藍色的血液」。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怒撕日本國旗的韓國民眾

日本學者的觀點,在現當代仍不難找到「佐證」。縱觀韓國政黨政治的歷史,每當重要選舉前後,都會有一些舊政黨消失,一些新政黨出現,政黨聚散離合極端頻繁,凝聚力奇缺。

據統計,自1945年光復以來,韓國先後出現過500多個政黨,政黨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年左右,甚至不足一年。如果一個政黨能存續十年就被稱為「長壽政黨」。

而韓國曆屆總統不得善終的慣例,某種程度上似也說明了內鬥的烈度。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李承晚:流放海外。尹普善:監禁。朴正熙:被暗殺。崔圭夏:監禁。全鬥渙:無期徒刑。盧泰愚:監禁。金泳三:驅逐出境。金大中:監禁。盧武鉉:自殺身亡。李明博:15年監禁。朴槿惠:25年監禁

總統託身的政黨也是聚散離合,非常不穩定。朴槿惠所在的大國家黨,前身可追溯到1990年三黨合併而成的民主自由黨,但其後頻繁分化合流,在28年裡,竟改了5次名。2017年朴槿惠東窗事發,「親樸」派退黨出走後,又改稱自由韓國黨。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自由韓國黨黨旗。2018年6月韓國地方大選中作為在野黨的自由韓國黨大敗,黨內又經歷了一輪洗牌,下次再改名應該不會很久

事實上,在朝鮮半島歷史中,相似的一幕曾反覆上演。

以「李氏封建王朝」為例,該朝國祚五百年,學術界嚴格斷限的「黨爭」時期就長達二百餘年(1575年—1775年),加上前奏尾聲則接近四百年,時間綿延之久,烈度之大,黨派變幻之紛繁,足令西邊宗主國的東林、閹黨之爭黯然失色。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東林黨不老實?廠公輕鬆搞定

朝廷不亡,內鬥不止


1592年,農民出身卻野心奇大的日本國關白豐臣秀吉在初步統一日本之後,邁出了他征服亞洲的第一步:入侵朝鮮。為此日本已準備數年,全國先後動員幾十萬人。

豐成秀吉入侵之前,朝鮮早已探知風聲,並派人出使日本蒐集情報。但使團正使黃允吉屬於西人黨,副使金誠一則是南人黨,這種組合很快壞了大事。

回國後向朝廷彙報,黃允吉認為兵禍難免,建議朝廷早作準備,並趕緊報告明朝老大哥;金誠一則偏認為日本彈丸島國不足為慮,隨便報告明朝恐怕會招來是非。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朝鮮國王宣祖問及秀吉的相貌如何,黃允吉答「光彩煥發,似具膽略」,金誠一也偏要唱反調:「其眼如鼠,無足可懼」

黨爭內鬥導致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報告,讓朝鮮國王宣祖猶豫不決。當時的西人黨失勢,黃允吉的報告最終被忽視,朝鮮朝廷上下都未做像樣的防範。不久,日軍果然渡海席捲而來,朝鮮抵抗很快土崩瓦解,八道領土大半淪陷,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大敵當前,即便已朝不保夕,鴨綠江邊的流亡朝廷仍內鬥不止,朝廷各大黨派抓緊時間彼此彈劾。在明朝支援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七八年,朝鮮君臣依舊沉陷在黨爭的漩渦,各大派別爭相拉攏明軍將領,也因為黨爭,「神將」李舜臣雖然屢立奇功,卻一直起起落落,仕途坎坷。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韓國KBS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中的元均。元均與李舜臣交惡,在與北人黨共同構陷李舜臣後取得水軍指揮權,不諳水戰,屢次大敗。隨後朝鮮朝廷不得不再度啟用李舜臣

戰爭結束前夕的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海戰中戰死,以之為靠山的南人黨陷入恐慌。北人黨領袖立即聯合明朝將領丁應泰給朝鮮國王宣祖上疏,彈劾南人黨骨幹柳成龍勾結日本,南人黨應聲垮臺。獲勝的北人黨也沒有消停多久,其內部很快又分出大北派小北派,繼續內鬥傳統。

在事關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爭面前,竟仍能玩出宮鬥劇的效果,禍根早在王朝誕生之初就已種下。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謀朝篡位,建立朝鮮王朝,隨即導致士人內部分裂。支持李成桂的一派進入朝堂稱為勳舊派,部分心懷不滿的儒生則以節義自勉,選擇歸隱林下,被稱為士林派。不久,朝鮮世祖李瑈又篡奪了侄子的王位,上演朝鮮版靖難之役,這導致勳舊派內部分裂,更多人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1392年,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係。李成桂改革高麗體制,興儒排佛,引進程朱理學

天長日久,把持朝政的勳舊派逐漸引起國王的不滿。從第九代成宗大王(1469—1494年在位)開始,士林派逐漸獲得重用,與勳舊派分庭抗禮。朝堂纏鬥之下,共爆發四次所謂「士禍」,眾多精英分子死於非命。

在這一過程中,政治鬥爭中的失意者不斷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在地方組建書院講學。士林派雖然屢受打擊,但在全國的影響反而越來越大,笑到了最後。勳舊派垮臺後,士林派完全控制了朝政,但失去了共同對手的反對者聯盟並不牢固,很快陷入內訌。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朝鮮王朝紹修書院

宣祖八年(1574年),大臣沈義謙與金孝元公開決裂,起因不過是爭一個五品官的主導權,但這一導火線徹底引爆了壓抑已久的矛盾。朝臣被情勢所逼,不得不紛紛選邊站隊。因金孝元住在首都漢城的東面,金孝元一邊的被稱為「東人黨」,而站沈義謙一邊的稱為「西人黨」。這一年是朝鮮正式「黨爭」元年。

隨著時間流逝,黨爭內鬥愈發精細化。東人黨中分化出南人黨和北人黨,北人黨再分大北、小北。大北內部還能分個中北、肉北、骨北三派,小北中又分清小北、濁小北。西人黨內部也不斷派生黨派,仁祖時有清西、勳西、老西、少西之分,肅宗時又分為老論、少論,彼此圍繞一些小事爭論不休。

這樣的黨爭,此後歷經數百年而不斷,當時有一句順口溜形象概括:「東西南北人,骨肉老少論。」此外,朝鮮黨人還特別爭氣,動輒干預王政、質疑王權正統,甚至廢立君王,這又與宗主國黨爭熱衷依附皇權和權閹的軟骨頭行徑截然不同。

處處甘做宗主國好學生,將「衣冠禮儀不輸中土」作風落實在從學術思想到宮廷禮儀方方面面的朝鮮,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有文化惹的禍


與明朝扁平化的庶民社會不同,朝鮮是個階級壁壘森嚴的貴族社會,王族之外的臣民分成四個階級:兩班、中人、良民與賤民。四個階層嚴格世襲,互不通婚,只有正妻子女才有繼承父親地位,這與中國社會普遍的諸子平分家產區別極大。

兩班同時也都是大地主,奴婢成群。古代朝鮮更像一種信奉儒家思想的種姓社會。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1904年下象棋的朝鮮兩班貴族

在中國,明清時代的科舉往往是庶民實現階層跨越的階梯。但在朝鮮王朝,科舉也淪為了階級進一步固化的工具。

朝鮮的科舉制分為錄用文官的文科舉、錄用武官的武科、以及錄用技術官員的雜科三類,文科舉又分大科(文科)和小科(生員、進士科)。最受重視的大科,報考資格卻只限於兩班子弟,朝廷高層職位由此形同世襲

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門子弟一朝成為天子門生的得意,朝鮮士人很難體會到,自然也遠不如中國學子般懂得感恩,而是熱衷於處處限制王權。

很顯然,李朝帶有鮮明的君主與兩班豪族共治特點。在程朱理學影響下,李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審美——天下國家的運行不能僅僅依靠專制權力,也應推崇公論,即為民意、天道代言的道德輿論。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宋仁宗坐像軸。在中國,道統之說在士人內部很有市場,但只在宋代極少數君主那裡得到過認可,在元明清三代更不見容於官方主旋律。但朝鮮士人把道統發揮成了公論,成為了其主流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公論並不侷限於廟堂之高,在野士人也可以通過聯名上書的方式來表達公論。但這麼多意見到底哪個是「公論」哪個是「私論」?這實在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於是不可避免地陷入眾說紛紜,攻訐不休,趁著寬鬆的言論環境,士人們紛紛組建政治團體,抱團取暖。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電影《南漢山城》裡的朝鮮朝廷,兩班士人咆哮公堂,君主則相對弱勢。換在皇權威重的明朝,罪該杖斃

在野士人團體的凝結核,是書院。

早在朝鮮建國之初,失勢的士林派儒者已紛紛歸隱山林,在各地設私塾,招學生講學。到朝鮮中宗時,大力發展文教事業,又給書院撥發了充裕的經費,其名下往往配以殷實的農莊。此後地方書院蓬勃發展,到宣祖時已經不下一百所。

在雄厚財力和兩班貴族政治威勢支持下的朝鮮書院,相比中國同時代書院有高得多的政治獨立性,上能對抗國家權力,下則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成為地方士林勢力集團的大本營。

不同士林派別佔據各書院,父子相傳,把同族同鄉的子弟聚集起來教育,形成一種血濃於水、師生之情交錯的黨派集合體。各黨派在政治上得勢便援引同黨,執政於廟堂之上,失勢便回到家鄉的書院,等待下一次機會。在這種書院體系的有力支持下,朝鮮的黨爭自然延綿不絕。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紹修書院匾,李滉仿照朱熹「白鹿洞書院」建立「白雲洞書院」,而後被朝鮮國王賜名為「紹修書院」

但為什麼黨派又會一再分裂呢?答案並不複雜。

表面的理念、政見之爭背後,多數人在乎的是權勢和利益。在文官社會,仕途與財富相輔相成。但朝鮮八道畢竟土地有限,政治經濟優越的兩班貴族僧多粥少。當黨爭有了大義名分,分裂內鬥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雞飛蛋打,同歸於盡


由於自己的登基差點被黨爭所阻撓,朝鮮第二十一代國王英祖李昑(1694—1776)特別厭惡士大夫以士論、清議、名分論主導的政治運作方式。他主張政治應以君主為中心,加強中央集權,節制黨論。這被稱為蕩平政治。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朝鮮第二十一代英祖(1724—1776年在位),抑制士人,停息黨爭,將權力收歸君主,實際終結了士人主導的朋黨政治,卻又造成新的權力集團

以義理道德標榜的士人輿論不再能左右朝政,通過師生門徒鄉黨等關係聚集起來的朋黨也就消亡於無形。在英祖治下,漫長的黨爭最終終結於1775年,這一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法國革命也已為期不遠。

讀書人的黨爭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朝鮮王朝的內鬥傳統依然後繼有人。

1800年,12歲的幼主純祖即位,大臣金祖淳輔政。第二年,金祖淳就把女兒嫁給了純祖,以「國丈」兼國王「義父」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權。自此,朝鮮進入了近一百年的所謂「勢道政治」,國王身邊外戚和權臣競相專權,時間長達百年。

1880年以後,外國勢力進入朝鮮。長期受到勢道政治壓迫的朝鮮名門貴族,在內部申訴途徑斷絕之下,只得紛紛勾結境外勢力推翻勢道政治。如慶州金氏的金弘集、潘南樸氏的樸泳孝等人選擇親日,潘南樸氏的樸定陽選擇親美,牛峰李氏的李允用、李完用則選擇親俄。

與此同時,針對與清朝的關係,朝鮮政壇還分裂成「事大黨」與「開化黨」,前者堅定地追隨清王朝,後者則主張擺脫宗藩關係,謀求國家獨立。


誰比中國人更擅長內鬥?


· 閔妃,即明成皇后,事大黨的代表人物。因屬外戚一派,亦被歸為勢道政治,在位時期評價並不高。其歷史形象因日後韓國民族主義的興盛而崛起

1895年,甲午戰爭的勝負,標誌著開化黨取得了勝利,他們隨即被日本扶植上臺組閣,開始肅清大清的影響。但這不過是又一個悲劇的開始。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