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 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詩故事 王之渙 登鸛雀樓

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王之渙的詩《登鸛雀樓》。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市西南的黃河岸邊。

唐朝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朝代,《登鸛雀樓》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它意境非凡,並不知道作者是誰。據傳,女皇武則天讀了此詩大加讚賞,問親信李嶠是誰寫的,要好好封賞他。李嶠靈機一動,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寫的。武則天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綵綢百匹,加封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知曉,一直過得窮困潦倒。

他早年及第,曾任冀州衡水縣(今河北衡水)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就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

出永濟市區向西,行不多遠,快到黃河邊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鸛雀樓突然出現在你眼前,它高大、宏偉、飛金流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鸛雀樓最早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是一座軍事戍樓,古時也稱鸛鵲樓,因常有鸛鵲在樓上棲宿而得名。鸛雀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數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只能站在僅存的遺址上,望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感嘆。

唐詩故事 王之渙 登鸛雀樓

鸛雀樓上遠眺

眼前的鸛雀樓為2002年於其舊址重建,但可以讓人們得以重新體味古人的登臨之感。

一步步登上樓去,直登到最高層,憑欄向西一望,寬寬的黃河橫在腳下,黃河水在陽光下浮光躍金,它溫和地流淌著,淺淺的樣子,好像挽起褲腳就可以走過去。黃河西岸是無盡的原野,在遙遠處,一抹灰色的山影鑲於天邊。

唐詩故事 王之渙 登鸛雀樓

鸛雀樓上的王之渙塑像

站在這裡,你會真切地體會到,欲窮千里之目,確需登樓更高層啊!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煥只有三十五歲。在這裡,你會體會到詩人當年登高望遠時,表現出來的胸襟和抱負,感受到他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儘管唐代的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後來的詩人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在這裡寫下了一首首美麗詩篇,因此後人稱鸛雀樓為賽詩樓。

千年之後,黃河沒變,青山沒變,變了的,是樓上的人。

唐詩故事 王之渙 登鸛雀樓

在鸛雀樓上看到的白日依山盡

在王之渙塑像前,望著西面天空上的太陽,一位青年說:“真想一展翅飛進太陽裡面去。”

好似他女友的姑娘說:“我可不敢,別熔化了。”

一位戴眼鏡的中年人說:“西面的山峰伸長了脖子,是想親吻太陽。”

哪怕是處在同一位置,在不同心態人的眼裡,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