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雙“十一”銷售額,馬雲看後會不會氣炸?

誠然,近十年來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從無到有,天貓和淘寶每年的銷售額在扣除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等因素外,都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這是好事。

2018年雙“十一”天貓的銷售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135億元,舉國狂歡、可喜可賀!

客觀評價雙“十一”銷售額,馬雲看後會不會氣炸?

盡興之後、歡樂之餘,大家有沒有深思過?這2135億元的份量到底有多重?換句話說,這數據是“實高”還是“虛高”?先看看下面兩個例子。

1、快過年了,臘月二十八至三十的年貨市場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瘋狂購置、囤積年貨,這三天店鋪、商鋪的銷售額絕對非常“高聳”;但從大年初一至初五甚至初七,不管是百貨市場還是農貿市場都空無一人或者寥寥無幾,用“冷冷清清”來形容再合適不過,銷售額從何談起?

客觀評價雙“十一”銷售額,馬雲看後會不會氣炸?

2、沿海城市每年都有可能受到強颱風襲擊,颱風來臨之前,因為擔心停水停電,官方預報會受到正面襲擊城市的超市裡,一些商品如方便麵、礦泉水、罐頭等會遭到瘋狂採購甚至哄搶一空;如果颱風突然改變了登陸地點和方向或者影響不大,接下來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裡,超市的方便麵、礦泉水、罐頭等同類商品的銷售額幾乎為零,與之前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差,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客觀評價雙“十一”銷售額,馬雲看後會不會氣炸?

同樣地,雙“十一”之前的7至10天,天貓和淘寶的銷售額與正常時段相比就開始出現萎縮,因為購物人群都在“蓄勢”等待、“祈盼”迎接有諸多優惠措施的雙“十一”的到來,進而採取“少購”或“不購”的策略,勢必導致銷售額迅速下滑,這種情形至11月10日達到了“冰點”;11月11日的火爆行情,不用我介紹,大家都看在眼裡;而過了11月11日,接下來的10天甚至15天的時間裡,天貓和淘寶的銷售額不敢說它“幾乎為零”,但至少會大幅下滑、甚至銳減。

客觀評價雙“十一”銷售額,馬雲看後會不會氣炸?

因此,單一的看11月11日一天的銷售額,數據會顯得相當“突兀”;如果綜合其前後共二十幾個銷售日來看,其平均銷售額值並不算太突出,這樣反應比較客觀;而整個狂歡過程只能說是一個“w”型的“節日效應”、“廣告現象”而已,只是宣傳的力度做到了極致。

網友們,認同我的觀點嗎?希望馬雲看了以後,不要造成他心裡的不爽或者把他氣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