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週年:水到渠成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已經成為描述中英關係的一個關鍵詞,尤其是在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45週年之時。將這一定義放置到歷史中去看,正如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所說,開創這一黃金時代非朝夕之功,而是水到渠成。

早在中英關係的里程碑——1972年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之前,冰層就已經開始鬆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英國就採取了與它戰後的重要盟國美國不同的政策——“保持一隻腳在門內”,尋找繼續在華貿易的可能性。所以在1950年初,英國就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兩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但由於聯合國席位問題和臺灣問題的漫長談判,直到1972年,兩國才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在中英兩國1972 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之前,民間往來的冰層就已經開始鬆動了。圖為倫敦大本鐘前的威斯敏斯特橋

在冰面之下,民間往來更為深入持久。英國48家集團前主席傑克·佩裡(Jack Perry)就是代表之一,他1953年衝破重重阻力,率15家英國公司代表訪問中國,簽訂了西方商界與中國的第一個貿易協定,他也因此被稱為中英關係的“破冰者”。

某種程度上,“佩裡”這個姓氏已經成為中英“破冰”的代名詞。從傑克·佩裡開始,到他的兒子,再到孫子,三代人都是這段歷史的講述者和傳承者。我們在倫敦佩裡家中見到了這個家族的第二代——傑克·佩裡的兒子斯蒂芬·佩裡(Stephen Perry),他也是現任的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因為父親的開創之舉,人們習慣稱他為“小佩裡”。父親傑克·佩裡已經去世,但他當年和中國交往的印跡在這個家裡隨處可見,各種書籍、照片、老物件,包括在中國已經難覓的初版紅寶書“毛選”,甚至還有畫家友人送的一幅《五子登科圖》——因為“老佩裡”有五個孩子,佩裡一家和中國的情感聯繫可見一斑。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現任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黃宇 攝)

在當年的特殊歷史環境下,是什麼激發了老佩裡去開啟破冰之旅?這仍是縈繞我們心頭的第一重疑問。可以想象,這個問題斯蒂芬·佩裡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但他說,實際上每個提問者的出發點都有細微的不同,比如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你的父親傑克·佩裡當年認準了中國呢?”小佩裡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中國選擇了傑克·佩裡?”

“我的祖父母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逃亡到英國,白手起家。他們當年住在東倫敦的貧民窟,20多人擠在一起,沒廁所,沒暖氣,生活困窘。後來歐洲法西斯主義興起,席捲倫敦,對猶太人的迫害很嚴重。猶太人和曾受猶太人幫助的碼頭工人們想盡辦法阻擋法西斯暴行,我父親當時是其中一員,逐漸成為共產主義者。‘二戰’後又迎來冷戰,我父親也是第一批反對冷戰的人,主張以貿易合作代替封鎖。1952年,父親參加了尋求東西方經濟合作的莫斯科會議,他是英國代表團的秘書長。在會議之前的一次聚會上,父親遇到了中國代表團秘書長冀朝鼎,他說著完美的美式英語,我父親一開始還以為他是一個美國人。他們談起了中國的很多政策,特別是周恩來總理對加強中英貿易往來的想法,一週後冀朝鼎再次約他見面,故事就由此開始了。時任倫敦出口公司總裁的父親被看作成功的企業家,同時也對冷戰和中國有自己的見解。當時中國代表問他對中英貿易往來有什麼瞭解,他說我什麼都不瞭解,我就是個手工業製造商。然後中國人說我們需要你,需要像你這樣有傳統手工業製造背景的人,也需要像你一樣瞭解其中艱難的人。我們也不瞭解中英貿易,但我們信任彼此。於是破冰之旅就這麼促成了,簽訂了總額3000萬英鎊的貿易協定,隨後以先遣團成員為基礎的48家集團也成立了。對中國來說,英國大概是歐洲第一個向新政權伸出橄欖枝的國家。”斯蒂芬·佩裡說。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1954年8月14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在北京舉行招待會歡迎英國工黨代表團訪華。周恩來總理出席招待會並會見代表團成員(圖片來源:新華社)

1953年父親宣佈要去中國時,斯蒂芬·佩裡只有5歲,只知道父親要去一個遙遠的國家,而家人都不贊成。長大後他聽父親再次談起,一是當時正值朝鮮戰爭,西方掀起反華高潮;二是從英國去中國的旅途充滿艱辛和危險,從倫敦到香港要走7天,從香港到北京還需要3天,何況當時中國還被英國政府視為敵人;三是他不得不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但老佩裡日後常常回憶令他終生難忘的第一次中國之旅,談起那艘從香港到北京的擠了幾百人的船。儘管那時候中國很貧窮,船上的人仍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請他吃。老佩裡感慨:“這就是中國人的方式。”

英國人發現可以從中國買很多東西,但是中國能從英國買什麼呢?在各方協調之後,可做冬大衣的羊毛條成為中國向英國購買的第一種商品。“父親非常興奮,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筆可操作的好生意。他從英國東北部約克郡買到了一批羊毛條,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支付。通行的做法是需要西方銀行的認證,但中國人對我父親說:‘我們的貨幣很好很安全,不需要你們的。’提出通過倫敦的中國銀行電子信用作擔保。英國商人不放心,於是父親不得不以自己的公司作擔保。生意結束後中國銀行兌現了擔保,雙方的生意才開始慢慢擴大了,從羊毛條擴展到茶葉、皮毛、香腸、清潔毛刷頭、醬油等,甚至還有石油。”

斯蒂芬·佩裡告訴我,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同中國關係惡化之後,父親選擇了中國,這並不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他說,除了商貿機會,中國從來不從他這裡索取什麼。但是蘇聯更想插手體制上的事情,比如貿易聯盟。他認為,中國通過對商貿合作的重視向外界表明,中國正在一步步遠離戰爭,爭取更大的發展。這與他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多一些商貿合作,少一些戰爭。”小佩裡說,商業利益只是讓父親開啟“破冰之旅”的其中一個動力,幫助中國的發展建設才是貫穿始終的,那是他不變的信念和使命。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經歷了嚴重的饑荒,48家集團幫助中國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購買了很多小麥,而在那時這些國家還未與中國建交。小佩裡回憶,一開始確實很艱難,但中國政府一直很重視父親。1968年,中國只向17個英國人簽發了入境簽證,佩裡公司就佔了10個。甚至在“文革”期間,仍然幫助父親去他做生意需要去的地方。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今年1月29日,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舉行的中國農曆新年慶祝活動(黃宇 攝)

佩裡一家的命運起伏也是時代的縮影。小佩裡說,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施行孤立政策,與中國往來與當時的意識形態相悖,那時候有很多針對父親的批評和指責,他也在很多年裡被禁止進入美國,直至尼克松訪華的前一年。當時英國政府的態度其實是矛盾的。“因為香港,英國希望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而迫於美國壓力又要對中國予以制裁,這會破壞和香港的關係,損失很大,所以英國政府其實也願意看到有人率先打開和中國合作的大門。這也是我父親那一輩人‘破冰’的意義所在。”

小佩裡第一次隨父親去中國時只有24歲,那是在1972年,也是尼克松訪華的年份。小佩裡說,尼克松訪華給西方世界一個信號,他們意識到和中國的關係要開始轉變了。“當時的英國首相是希斯,他心態很開放,相信全球化的大趨勢,總是樂觀地估計西方對華政策。當然也有來自美國的勸告,說英國不能這麼早就對中國開放,但希斯堅持說這是對的時機。他是那時候的英雄,他承擔了風險,如同我父親一樣。”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中英兩國企業希望通過商貿往來推動科技創新。圖為倫敦查令十字車站街景(黃宇 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斯蒂芬·佩裡說,父親那一代人致力於反對冷戰,建立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在包括1966年周恩來總理與艾登總統的會面、1972年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他這一代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越南戰爭的影響,希望國與國之間能更緊密地彼此依存,減少戰爭和衝突,這使得小佩裡決定繼承父親的事業,投入中英貿易往來。

小佩裡說,2006年溫家寶總理在英國訪問時會見了他,促使他產生了一個新想法:“我們談到,在中英關係的歷史中,還有很多鴻溝和困難沒有解決。我問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他看著我,思考了一會兒說,讓一整代人忘記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情是相當困難的,這個問題要留給年輕人,年輕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之後我對他的話想了很久,怎麼做才能更有意義。最後我決定成立‘青年破冰者’組織,吸引英國各界年輕人參與,促進對中國的瞭解。”小佩裡告訴我,他的兒子“小小佩裡”——傑克·佩里正是“青年破冰者”的主席,這個沿用了祖父名字的年輕人也繼承了家族的“破冰”使命。小佩裡認為,必須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破冰”這個詞的含義——它指的不是一場冷戰,而是打破無知和誤解的堅冰,這才是青年破冰者的意義。

(本文原刊於《三聯生活週刊》2017年第50期,文章為節選。)

小編超級彩蛋預警 2018倒計時,還有16天就新年了,忙著年末工作,還沒準備自己和小夥伴的新年禮物?就知道你懶,不過所幸低調的我已經為你備好了上萬元的大禮!今晚9點~10點,徵訂文末留言,留言點贊前80者皆有獎!各憑本領,先到先得!小板凳搬好了,手機前守候,目標:跑進前80→

點擊下圖

訂閱 2018年《三聯生活週刊》(52期)

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水到渠成的“黄金时代”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