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秦嶺論語

秦嶺論語

和 谷


人民日報 /和谷:秦嶺論語


當我們打開中國地圖,注目於版圖正中央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一座惟一自西向東的最高山脈,它便是秦嶺。正是因為有了秦嶺的存在,雄偉的北方與秀美的南方才有了分界線的依據,並由此形成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徐徐展開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壯麗的中國山水畫卷。巍峨的秦嶺,脈起崑崙,尾銜嵩嶽,蒼龍一樣盤踞在華夏大地的中央。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周、秦、漢、唐的絕代風華。經歷一次次磨難之後,這座與人類社會最繁盛的古代文明距離最近的山脈本該蕩然無存,但它為何屹立不衰,至今仍保留著最自然的生態系統?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有“節彼南山”。始見於《史記》,謂“秦嶺天下之大阻也”。李四光認為,秦嶺是東亞皺褶帶中最堅強的一個,不僅決定著華中地質構造,且影響日本的構造形式。有專家把中國大地構造格架概括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其中一橫是北部的天山—陰山—燕山,居於中部的則是崑崙—秦嶺—大別山和南嶺。秦嶺北部的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發源於隴,流入關中後便接納了秦嶺北麓七十二峪的水流,在秦嶺東端匯入晉陝峽谷中奔騰而下黃河,折流東去。秦嶺南部的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的西端,一路東去,匯入躍出三峽的滾滾長江。發源於秦嶺的漢江因南水北調而輸送進京,這一帶已成為首都的水源區。

秦嶺東西橫亙,擋住了由東南往西北從太平洋吹來的季風帶來的水汽,也擋住了北方頻頻南下的寒流,使秦嶺以北氣候乾旱、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成為其典型的景觀,而秦嶺以南則降雨豐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漢中和四川盆地則完全享受著秦嶺的庇護和恩惠。其實南北景觀的分界,並不是從秦嶺山頂的脊線開始的,因為高山能使氣溫降低,因此北方的植被等景觀在秦嶺南坡的某一海拔高度就開始出現了。在秦嶺深山,便出現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觀。人們所說的中國人的南北差異,譬如在飲食上北麥南稻、在交通上的南船北馬等現象,則是從 秦嶺南北出現的。秦嶺之南,為什麼有專吃竹葉的大熊貓,有離不開水田的珍稀鳥類朱䴉,還有羚牛和金絲猴,而秦嶺之北,卻見不到這些動物的蹤影?動物學家認為,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是世界上少有的珍稀動物園。

秦嶺蘊藏的物質能量,哺育了古長安繁華的京畿之地和富可偏安的陝南盆地,為歷代統治者雄視百代的宏圖大略提供了富足的物質保障。早在秦朝就在西出阿房宮的秦嶺北麓修築皇家花園,漢武帝常在秦嶺北坡一線訓練騎兵並修建了上林苑,而唐代皇家別墅就建成在皇甫峪中。不僅皇家在此廣築園林,官紳亦追隨其後,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有人認為,如果僅從行政管理的效率考慮,陝西與四川的省界以秦嶺的山脊為界比較合理,但歷代統治者偏偏把自然和文化性質屬於南方的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劃歸陝西,漢中就像是兵馬俑伸進四川的一隻腳。“棧閣北來連隴蜀”,秦嶺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千里棧道”在古代文化交流和經濟來往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翻越秦嶺溝通南北的鐵路和公路,也都基本上是沿著這些河谷修築的。穿越秦嶺的寶成鐵路以及西康鐵路是中國鐵道史上的一大壯舉,西漢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更是二十一世紀的奇蹟。

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調雨順。南是秦嶺,北是渭北高原,西是隴山,東是黃河。長安城千年文明的鑄就和形成世界四大古都的顯赫地位,當然與兵家必爭之地的秦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秦人出潼關,橫掃六國天下一統。漢高祖的大軍,是經過武關殺進關中滅了秦朝。藍關道是唐朝發配京官南下的必經之路。公元820年,唐憲宗在法門寺大開水陸法會,韓愈感到耗資巨大彈劾此事,惹惱了皇帝,當日被免去長安市長並遭流放。時年52歲的他走在這復返無望的路上,發出“雲橫秦嶺家何在”的喟嘆。北宋時岳家軍與金兀朮刀戈相向,而陸游的“鐵馬秋風大散關”,成為了無數英雄的終極夢境。

《中國國家地理》單之薔認為:陝西是中國的DNA庫,秦俑和唐仕女就是中國審美的製造標準,秦嶺則是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太白山則是中國東部的雪山。李白有“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蘇軾有“巖崖已奇絕,冰雪竟雕皺”,祖詠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千古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及白居易筆下的 “伐薪燒炭南山中”就發生在秦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諸葛亮木牛流馬”,藥王孫思邈採藥的棧道等也在秦嶺。秦嶺道觀與古寺數量之多,可謂“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盡為僧。”玄奘被譽為“中國的佛”,他在生前稱終南山為“眾山之祖”,死後歸葬的地方,一眼就能看見終南山。

為什麼有人說,秦嶺是中國的一葉肺?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秦嶺北坡尚有較豐富的森林。唐時終南山上的森林仍不時受到稱道。之後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除局部地段有保存外,基本上已消失。同時,大片的人工林再逐年增多,改變了原來的森林結構和外貌。西安人喜歡把秦嶺稱為自己城市的後花園,更是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這座和人類社會最繁盛的古代文明距離最近的山脈,竟然保留下來最自然的原生態。

華山,秦嶺中東部一座著名的山峰。這座山峰命名為‘華’,她已暗合了華山作為座標原點的地位,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地理、思想、政治、文化之矩。人類在繁衍生息過程中,逐水而居,水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物質基礎,故黃河和長江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於是秦嶺充當了界定南北這一自然法度和承載精神法度的父親角色。這座父親山從來沒有被外族強虜所染指,既就是外來文化的佛教和基督教,也是被茫茫秦嶺所吞沒融化入華夏文明之中。

在這座山脈北部的關中平原上,矗立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幾十個帝王的陵寢,對秦嶺山脈意味著什麼?秦嶺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到了近代,尤其是最近幾十年間,人類生產力水平以驚人的速度提升,對自然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已經遠遠超乎了自身的想象,地球生態系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然而,秦嶺卻是一個例外。在經歷一次次嚴重的人為干擾和破壞之後,秦嶺依然能夠保持其蒼翠,依然庇護眾多生靈於其博大的胸懷之中,依然位居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在歐洲,與秦嶺位置相似的阿爾卑斯山的大型野生動物早已被人類屠殺得一乾二淨。在中國文化中,人對自然始終充滿敬畏和友善。

深秋,山民們將樹上的果實並不摘盡,特意留一些給鳥和野獸吃。秦嶺山民有著樸素的天人和一的認識,上蒼賜予我們秦嶺這份得天獨厚的禮物,我們的內心充滿感激與珍惜。


人民日報 /和谷:秦嶺論語


紫香槐散文叢書:秦嶺論語

類型:文集

字數:20萬字

出版:西安出版社

《秦嶺論語》為“紫香槐散文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分為四輯,收錄了作者原創散文三十餘篇,包括《我是一隻小蠶》《人在半坡》《道北舊事》《秦腔散語》《漢江源記》《臘月螞蚱》《南泥灣小札》《秋天的彩蛋》《西藏散記》《小學堂》《王蒙說才》《趙望雲奠基長安畫派》《平凹的幾張照片》《李若冰的散文寫作》等。這些作品充分顯示了作者豐富而細膩的生活。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可讀性,值得廣大讀者收藏。

和谷《秦嶺論語》獲第五屆冰心散文獎



人民日報 /和谷:秦嶺論語

和 谷


和谷,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第二屆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團顧問,海南省、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黃堡書院院長。陝西銅川人,生於195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歷任《陝西青年》記者編輯,《長安》文學月刊主編,《海南法制報》副總編,《特區法制》總編,《新大陸》主編,陝西省文聯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副廳級巡視員。《市長張鐵民》《無憂樹》《鐵市長》《中國百年油礦》《還鄉札記》《秦嶺論語》等先後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報告文學獎、全國新時期散文獎和電視劇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及自然寫作獎、金劍文化獎、中華鐵人文學獎、柳青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多項。著作《和谷文集》14卷、《真書風骨 柳公權傳》、紀實文學《國風》《音樂家趙季平》《1983安康大水災》、長篇小說《還鄉》《穀雨》等50多部,舞劇《白鹿原》《長恨歌》《孟姜女》編劇。入選《中國散文通史當代卷》。兼事書法繪畫。散文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試卷,翻譯為英文、法文。陝西銅川設有黃堡書院和谷文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