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布局金融的滴滴打车,能一路“顺风”吗?

拥有数亿用户、融资18轮的滴滴加快了金融板块的布局。

1月2日,滴滴手机客户端悄然上线“金融服务”频道,包含点滴相互、点滴求助、点滴医保、车险、理财、支付等6大产品。滴滴对外宣称:目前滴滴金融服务所呈现的业务均有合规牌照。

回首来看,自2012年成立以来,滴滴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数据显示,在2017年滴滴为全国400多个城市4.5亿用户提供了出行服务。而拥有用户流量之后,滴滴也开始走向了用场景化金融变现的道路。然而,在科技公司“去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蚂蚁、京东依托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的企业纷纷回归互联网、科技公司本质,而此时的滴滴布局金融板块有点给人“逆行”的味道。

新金融头条发现,虽然滴滴布局“金融业务”,但是从金融业务本质上看,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而更多的是“类金融”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滴滴旗下的“金融牌照”涉及: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保险代销、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牌照,这些“牌照”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类金融”业务,并非一行两会和国务院批准颁发的“金融牌照”。从整个业务构成上看,这些牌照所载体的业务类型,跟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业务的“擦边球”

2018年初,滴滴金融服务事业部成立,其金融版图的路线也逐渐清晰起来。2018年12月30日,滴滴正式推出点滴相互产品,目前已有44726人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见问题中滴滴强调自己不是保险,是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机制。

“逆行”布局金融的滴滴打车,能一路“顺风”吗?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互助保障平台,严格意义上不能跟保险划等号,毕竟保险属于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根据“资管新规”和“29号”文件等相关规定,未经许可任何“非持牌”互联网机构,不能发行、销售资管产品。互助平台所隐藏的风险不仅在于虚假宣传、误导销售等问题,即使从纯公益慈善角度来看,互助保障平台的运营存在着诸多制度漏洞和道德陷阱。

“逆行”布局金融的滴滴打车,能一路“顺风”吗?

此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就已公开发文指出,所谓网络互助平台并非保险,模式难持续风险难控制。以疾病互助保障平台为例,假设承诺一旦会员得了大病,将会得到30万元的互助金,承诺的成本较高,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部分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稳定状况存在隐患,消费者可能面临资金安全难以保证、承诺保障无法兑现、个人隐私泄露、纠纷争议难以解决等风险。

不仅仅是互助保障,滴滴金融中的“滴水贷”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产品模式到底是现金贷、助贷?还是消费金融?互金专栏作者肥皂对新金融深度表示,不管是滴水贷还是滴滴向网约车司机提供借款服务,滴滴都是依靠着“场景”来进行,从打车软件中获取用户数据,通过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在匹配金融业务。如果把滴水贷放到消费金融的范围来看,在整个业务过程中并不存在这“物品交易”。消费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款人同时又是消费者,在购买物品的基础之上存在金融活动。但是,滴滴的滴水贷借款人并非完全意义上是消费者,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并不是用来支付“打车费”。所以,滴水贷更像是一种现金贷模式,或者是助贷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镶嵌在滴滴打车软件中,给人一种错觉,感觉他是消费金融。

“逆行”布局金融的滴滴打车,能一路“顺风”吗?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在理财产品板块拥有两大业务,一个是金桔宝一个是银行甄选。目前金桔宝显示,自2018年6月4日起进行业务升级,期间暂停办理开户业务。其中,金桔宝产品从表面形式上看,像极了“余额宝”,也是打着随存随取的活期招牌。

“逆行”布局金融的滴滴打车,能一路“顺风”吗?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从余额宝横空出世以来,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网贷平台,都在对其产品进行模仿。但是往往这些“宝宝”类产品的合规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金桔宝这款产品来说,重要的不在于产品性质、模式,而是后端的资产端究竟是什么?卖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如果后端是公募基金或者是资管类产品,应该取得相应的金融销售牌照。所以,对于金桔宝来讲,现在的“升级”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滴滴金融是在拿牌照做代销资管?还是在对接金融机构之外的的资产端?

银行甄选产品中不难发现,滴滴金融通过自身的APP再向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一定的导流。毕竟代销银行理财需要一定的销售“资格”和“牌照”。

“逆行金融”能开多远?

滴滴打车,作为一家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约车的公司,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对整个“打车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改变,是一种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的改变,从之前的被动“拦车”,到现在的“主动约车”,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生活。

布局金融,对于滴滴来讲,也等同于从科技加金融产生金融科技。然而,现阶段的布局金融,确实“生不逢时”。

2018年12月8日,2018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金融活动必须接受严格金融监管,任何金融活动不能脱离监管体系,不能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设立金融机构,从业金融业务,必须严格遵守准入管理。准入管理的主体、日常监管的主体、机构展业的空间范围应该保持一致。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也表示:自古以来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各类新技术在帮助解决传统金融服务短板和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算法黑箱、第三方依赖等方面的新挑战。因此,促进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不能把技术创新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以金融安全、风险防控、消费者保护为重点,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法律规范、监管规则、自律标准等制度安排,对技术应用以及应用技术的人加以合理约束,使金融科技创新有方向、有底线、有规矩。

有观点认为:金融科技在目前的业务形态上看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在各种渠道进行获客,然后为自身的金融板块做“导流”。这种技术的本源只是在营销方面,然而想更多的获客前段业务的敞口必须要敞开,这就导致了用户的信用门槛逐渐降低。大部分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没有金融监管部门颁布的金融牌照,只是在做一些“擦边球”业务。

也许未来,“牌照”将成为滴滴金融面前的一座“大山”。金融科技公司,虽经营的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但是也属于“类金融”领域,做的是类金融的相关业务。说到底,其经营业务的本质、属性还是金融。在金融监管趋于严格的当下,金融机构全部都是“持牌经营”,金融监管实行“牌照制”,科技类公司,如果涉足金融行业,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质、牌照。但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取得相应的牌照难度较大。所以,滴滴公司布局金融板块,“逆向行驶”并不能一路顺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