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是如何斷定1944年日本已軍力枯竭的?

用戶63973701258


在二戰時期,不論英美,還是日俄,又或是我們自己,都是非常的注重情報收集工作,還有諜戰工作的。在戰爭時期,有時候通過截獲一些情報,在大戰到來之時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日本至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準備長達半個世紀要侵略中國,不論是在軍事,還是物資上,都做了充足的準備,發動了侵華戰爭,九一八侵佔了東三省,七七事變之後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最開始由於日本裝備精良,並且日本當時連高中生都有軍事課程,射擊課程,所以在戰爭初期,侵華日軍的軍事素養是很高的,這也就導致了最開始的中國軍隊吃了個啞巴虧,節節敗退,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全盤西化,並且工業化開始高速發展,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的軍工行業早已遠遠的和中國拉開了差距。

戰爭必然少不了物資的供給,在戰爭初期每個鬼子,每天的物資有米:640克,麥:200克,罐頭肉:150克,乾菜:110克,泡菜:40克,醬油:20克,鹽:12克,糖:15克,茶:3克,通常作戰時要帶五天口糧,但是到了戰爭後期,日軍除了在休整的時候能得到補給,其他大多說的時候,主要就是靠搶奪佔領區老百姓們的糧食獲得補給,甚至日寇在後期糧食短缺的時候,他們甚至喪心病狂的吃人肉填補糧食的不足,簡直泯滅人性。在中國戰場日寇還有能虐奪到一些物資,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主要是海島攻防戰,日寇的作戰就只能通過空運或者輪船的補給得到物資。

在二戰期間美國的情報部門,一直都在收集著納粹方面的情報,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美軍得到了日本海軍的密碼本,也由此得到了掌握了之後一系列的日軍動向,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就開始像太平洋諸島開始調兵,在即沒有打通中國戰場大陸交通線的情況下,反而將一部分的主力部隊向東南亞和太平洋方向抽調,這就說明了日本在兵力的補充上已經出現了不足,通過珊瑚海戰役和瓜島戰役日軍的慘敗,也讓美軍確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兵力不足防禦薄弱,並且後勤補給已出現嚴重空缺。

在這後美國在菲律賓海戰大獲全勝,日軍甚至連防空的能力都沒有,這就更加讓美軍確認了日本已經軍力衰竭了。


玄坤


1944年的中國戰場上,蔣介石召開了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期間談到了45年開始,國軍將可以將除東北以外的全部日寇驅逐,而其自信就來自於軍統的諜報。加上當時的遠征軍和駐印軍已經在東南亞展開攻勢,只要滇緬公路重新打開,那麼源源不斷的美械就會不斷流入國軍之手。

而對於日軍軍力枯竭,美軍在1943年就有體會,因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已經是落日黃昏,日軍已經無法阻止美軍奪取瓜島和太平洋眾多島嶼,這也是美國蛙跳戰術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此時美國的轟炸機已經可以夠到日本本土,制空權已經基本掌握在美軍手裡,日軍優秀的飛行員已經幾乎死絕了。

所以1944年,美國確定了進攻東南亞的決策,具體就是海空軍奪取菲律賓和關島,然後空軍配合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攻取緬甸等地。可以說當時唯一麻煩的就是日本陸軍,因為日本陸軍還擁有一戰之力,不過已經比不上40年以前了。44年的時候,裝備美械的國軍基本可以同日軍硬碰硬。

其實最先知道日本兵力不足的就是中國,39年之後日軍基本無力發起大會戰,一個武漢會戰日軍就傷亡高達二十五萬,這直接導致了日軍無力繼續向四川境內進軍。而敵後戰場更是損耗嚴重,因為敵後戰場完全就是拼消耗。可以說日軍失敗是很正常的,畢竟日本區區小國居然敢東西開戰,而且面對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


小司馬遷論史



網上有種說法,1944年,美軍攻下塞班島,在進行戰役分析時,情報部門發現被殲滅的日軍兩隻部隊的番號,日軍第50師團和第135師團,這兩個師團原本隸屬日本關東軍,駐紮中國東北,現在都被調到了萬里之外的塞班島,說明日本的軍力已經枯竭,美軍由此做出了判斷。


不過我查了資料以後發現,這個說法可能不太靠譜,在1944年至1945年間,日本從東北調出的二十一個師團中,並沒有這個所謂的50師團和135師團,而從歷年駐紮東北的關東軍所屬師團裡,也沒找到這兩個師團的名字。

下面附上1944年至45年關東軍調出師團名單。

個人感覺,經過這麼多年曠日持久的大戰之後,對日本這樣一個小國家的剩餘軍力做判斷,應該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等這些,能支撐多久這樣的全面戰爭,專業人士應該很輕易的就能計算出來,並不需要如電影般,戲劇性的從某個情節偶然發現。


人文茶客


  美軍是一支歷來重視情報工作的軍隊,尤其以科學縝密的戰場情報分析著稱於世,決不會僅憑一、兩次戰鬥就草率做出結論。在這兒舉一個例子。中途島戰役之前,美國海軍情報局從一艘沉沒的日軍潛艇裡打撈出JN-25通訊密碼本,隨後組織英國、荷蘭等國專家對JN-25密鑰進行了部分破解。通過監聽日本海軍與東京大本營方面的往來電報,美軍初步斷定日本海軍的下一步進攻目標是代號為“AF”的某島。在對“AF”具體位置的確定上,美軍夏威夷情報站與華盛頓海軍總部情報站的意見出現分歧,夏威夷情報站認為日軍電文中反覆出現的“AF”是指中途島,而總部方面則認為是阿留申群島。後來,夏威夷情報站的意見佔了上風,因為從破譯的日軍電文中查明,日軍總部命令從馬紹爾群島起飛前往轟炸珍珠港的飛機,必須做好規避來自“AF”上面的防空炮火的相關準備,從航線位置上分析,可以做出“AF”即為中途島的判斷。美軍的情報工作卻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由夏威夷情報站以駐中途島美軍指揮官的身份,用無線電明語方式聯絡珍珠港基地,發出“中途島淡水供應緊張”的通話內容。結果不久便截獲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命令報文,內容是“AF缺乏淡水,各攻擊部隊要備足淡水。”由此,美軍經過多方面情報信息驗證分析,最終判定日軍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是中途島。

  同樣,在斷定日本是否軍力枯竭的問題上,美軍也是在經過多方驗證、多次推斷的基礎上逐步得出的結論。因為日本戰敗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軍力走向枯竭是多次戰役戰鬥失利疊加的結果。慕什塔戈認為,美軍所以能夠斷定日本在1944年陷入軍力枯竭,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

  一是兵力派遣捉襟見肘。美軍發現,自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一直深陷於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無暇顧及戰略價值更為重要的太平洋戰場。為了急於抽身,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豫湘桂戰役。此役,日本參戰兵力達41萬,幾乎動用了陸軍的全部家底,雖致使國民黨軍一潰千里,並攻佔146座中國城市,但終究未能打通大陸交通線,更未能阻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而此時的日軍已處於強弩之末,最初組建的17個常備師團主力喪失殆盡,已經無法抽調出更多的兵力來發動進一步攻勢了。

  二是裝備補充青黃不接。對處於交戰狀態的兩支軍隊而言,通過觀察敵方武器裝備補充頻率和維修週期進行分析,是判斷其戰力能否持續的有效方法。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僅有3個航母艦隊,而日軍則有6個。經中途島一役,日軍4艘重型航母盡失,僅存2艘輕型航母,日美海軍實力對比發生逆轉。直到1944年,日本海軍始終沒有新建航母加入作戰序列,只能靠改裝舊艦或商船來拼湊出輕型航母來維持海戰,而且艦載機數量嚴重不足。美軍由此可以推斷,日本此時的軍力已經走入窮途末路。

  三是作戰保障難以為繼。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島戰役中,日美兩軍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逐次“添油”力拼消耗,最終以美軍完勝而告終。美軍清醒看到,擔負守島的日本最精銳的第2師團並不是敗在抗登陸行動上,而是輸在後勤補給上。在與美海軍陸戰隊的正面交鋒中,第2師團並不處於下風,日軍運送的補給不能按時到位,而且一次補給尚不足於維持一場戰鬥所需,這是第2師團最終被迫撤出瓜島的根本原因。通過這場戰役,美軍不難做出日本即將軍力枯竭的判斷。


慕什塔戈


日本軍力枯竭是必然的,國力有極限而侵略野心卻非常膨脹。美國軍方對此有深刻分析和預測。在1944年,美軍從日軍的作戰序列資料裡經過判斷分析,認為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1944年6月,美軍攻克太平洋日軍的絕對防禦圈中的塞班島,海軍情報局在審問俘虜的過程中獲悉,日軍的第50師和第135師,駐守該島,而這兩個師是日本關東軍序列的,現在卻出現在距離其防區千里之外的塞班島,說明了什麼?

起碼說明在關東軍的編制內留下的只是這兩個師的部分軍隊。海軍情報局進一步分析了駐守太平洋所以島嶼的日軍部隊的番號,與日軍的戰鬥序列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原來號稱日本精銳的關東軍已經外強中乾,兵力入不敷出,其兵力早已分散到太平洋、菲律賓各個戰鬥激烈的戰場, 接著這些情報人員又順著這些線索往上查,發現日本駐中國東北關東軍本部的的有些師團只剩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大多數師團也是由老弱殘兵補充,幾乎喪失了戰鬥力。

這個情報的推斷為美軍高層所採納,並且為以後美軍最後在太平洋的進攻提供了依據,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上面的推斷。

特約作者.一碗涼粉。



看了幾個答案,都以1944年夏的塞班島戰役中,美軍情報人員發現的日軍兩個師團番號就斷定日本兵力已經枯竭了,我覺得有點可笑了。

從1942年初美軍開始反攻日本起至1944年10月,除了海空軍外,日本陸軍主力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不大,瓜島戰役損失了第2師團;塞班島、關島、新幾內亞戰役分別損失了第43、第29、第20師團;硫磺島和貝里琉島戰役損失的分別是一個聯隊;萊特島和布干維爾島戰役損失的分別是第16師團和第6師團;損失比較大的是英帕爾戰役,第15、33、31師團等部日軍損失了6.5萬餘人。

而整個二戰,日本有120多個師團被派往了海外戰場,1943年下半年為了挽回太平洋頹勢,關東軍調往南洋支援南方軍的只有二十多個師團,離日本兵源枯竭還很遠,請問僅憑1944年夏的塞班島戰役發現的關東軍第50師團和第135師團番號,美軍是如何判斷出1944年日本兵力已經枯竭的?(日本兵源不足早已經眾所周知)

而日本損失比較大的就是1944年10月至1945年7月結束的菲律賓戰役,包括陸、海、空軍三軍共損失了50萬人,這一仗的慘敗日本太平洋艦隊幾乎損失殆盡,海上交通路線徹底被美國切斷,本土也被圍得水洩不通。


美軍斷定日本何時兵源枯竭,應該是1944年日本孤注一擲執行的“一號作戰”計劃,下面簡單談談個人看法吧。

自從淞滬會戰後,日本逐漸戰爭擴大化,兵源不足早已經是個問題,為了快速解決在華問題以實施南下或者北進計劃,日本幾乎傾國之力發動了武漢會戰,陸軍由原來的24個師團直接擴增至34個師團,其中有11個師團近30萬人、在海空的配合下直接參加了武漢會戰,但戰果未達成預期效果,而戰後由於消耗國力過於嚴重,日本有點吃不消了。而在經過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後,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提出改變了對華戰略,即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惑為輔”。

但自從改變對華策略後,日軍發起的一系列戰役幾乎毫無進展,引起了大本營對岡村寧次策略的不滿而被調出了前線,做了一年多的“冷板凳”。1943年東條英機老鬼已經深知深陷在華泥潭不能自拔,無論是戰或者和都無法改變當前被動的局勢,為了維護本土安全和繼續近行持久戰,日本大本營擬定了一個在華作戰計劃,即一是摧毀南方與西南的中美空軍基地,解除對本土的威脅;二是打通亞洲大陸交通路程,以將海外的關東軍、南方軍、派遣軍連成一體;三是集中有限兵力再次打擊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

於是1944年誕生了“一號作戰”計劃。為了保證計劃的順利進行,日本做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動員行動,以滿足派遣軍的所有作戰要求,包括後勤保障都做了充足的準備,例如做出策應部隊的第23軍從廣東出發就攜帶了16萬噸作戰物資。不僅如此,日本還從本土、關東軍和南方軍分別抽調部分全力支持在華派遣軍,是役集結了40多萬人和40多萬噸作戰物資,為最後的“勝利”做瘋狂反撲,結果,對於缺槍少彈的國民黨大軍一瀉千里,丟失了大量的土地。

1944年春,日本為了執行“一號作戰”計劃、挽回敗局,日本已經傾國之力,將有限的兵力和物資全部投入到豫湘桂大會戰,這也導致了日本在東北後方根據地兵力的嚴重空虛,做為二戰無孔不入、最優秀的情報機構之一,難得此刻美國斷定不出日本兵源已經枯竭?


賽門軍略


戰場形勢自然是需要判斷的,日本的戰敗是歷史的必然,只是時間問題。美軍第一次判斷出法西斯要失敗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和日本撇清關係,在此之前美國一直向日本供應各種資源,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趁機拿下東南亞,在1944年,美國再次判斷出日本的軍力已經枯竭。

那麼美軍是怎麼看出日本兵力枯竭的呢?首先最簡單的一點,日軍的裝備供應不上,這一點在戰場上就能看出來,對方的裝備補充率都是能夠直接看到的,從這一點最起碼能看出在一場戰役中這支軍隊的持續作戰能力,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軍的軍艦其實並沒有日軍的多,可是中途島戰役後,日本只剩下兩個輕型航母。

從這之後,日本便沒有新的軍艦補充進來,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日本已經無力製造這些武器。日本已經無力打造更多的新武器,而且日本和美軍作戰的時候,美軍每次都能勝利,勝利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日本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先不說裝備,最起碼的兵力日本都無法補充上去,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日本兵力不足。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的時候開闢了太多戰場,這就導致其軍力分散,而且日軍陸軍主力大部分在中國戰場,等到日軍想將主力放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他們發現,中國一直將他們牽制住完全無法抽身,日本決定迅速抽身,於是豫湘桂戰役開始,日本出動所有陸軍開始攻佔各地,結果就是他們攻佔了許多城市,但是依然沒有打通交通線。

日軍在中國的兵力抽調不出來,這一點美軍也是看在眼裡的,通過這些都能夠分析出日本已經軍力枯竭,更何況美國參戰的時候,日本已經不行了,後期的日本說白了就是強弩之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大家應該都知道日本的侵略戰爭到了1944年的時候攻勢就已經頹廢下來走下坡路了,今天我們能知道這個事情是因為歷史是這樣寫成的,但在當時日本是牢牢的保密這個情報,但美國人最後還是發現了,那麼美軍是怎麼知道的呢?今天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美軍能夠知道日軍軍力頹廢其實也是一場意外。1944年的時候,美軍發起了塞班島戰役,在這場戰鬥中日軍損失慘重,戰後美軍清掃戰場的時候發現日軍的軍隊番號中出現了50師和135師的番號,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發現,美軍就是從這上面推斷出日軍已經不行了。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個師本來是屬於在駐紮在中國東三省的關東軍,要知道東三省在日軍大本營的心中可是重中之重,現在這兩支本應該守在東三省的部隊卻來到了千里之外的塞班島送人頭,這其中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日軍國內已經無兵可派,亦無兵可徵了。後來美軍為了更加確定這個情報的真實性,又將日軍參加太平洋戰爭中的所有部隊進行對比分析,證明了日軍的確把關東軍派往了太平洋各地小島上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決定兩個國家戰鬥勝負的情報就是在不經意間被細心的美軍給發現了,如果不細心可能就會錯過這個重要情報了,大家說是不是


歷史十二郎


回答的先生們,先搞清楚“軍力”與“

兵力”的差別好不好?知識不是能充“”出來的!

軍力,不僅是兵力

兵力,通常是指兵員補充能力,專業點則包含三部分:訓練有素的有戰鬥力的部隊規模、訓練能力與可訓練的新兵資源。與兵力同級的術語還有戰力、供給力、裝備力、兵器研發能力。

這一切都統屬於軍力概念之內!但還不是軍力的全部。因為軍力還保括戰爭意志、戰略謀劃、戰爭指揮能力。與軍力同級的概念是政治力、經濟力、外交力等。

美軍判斷日軍軍力枯竭很容易

作為太平洋戰區同量級的對手,雖然美日以海戰為主,但因都是有航母的國家,也進行島嶼攻防戰,所以是

海、空、陸、偵、諜的全面交鋒,是彼此直接軍力的全面較量。

發起太平洋戰爭時,日本雖然有健全的海空軍,陸軍也展現了強大的攻擊力,但經過與美軍一年多的戰爭消耗,特別是珊瑚海戰役、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的裝備供應、兵力生成、機動兵力已嚴重不足,到1944年,日軍的裝備無論從量到質都已嚴重退化,失去了攻守組織之能,名為防禦的守島戰,其時已成為援兵已絕、退出已斷的等斃狀態,所謂的反擊也成自殺式襲擊,對美軍的本島轟炸已不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空火力。


美日戰場呈現如此狀態,東亞戰場上中國軍隊也已進入反攻狀態,日軍只能對城市與交通線進行防衛,機動兵力不足,對依然裝備居於劣勢的中國軍隊也形不成壓制。

戰場表現如此,再結合諜偵情報,美軍作出日本軍力枯竭的判斷就輕而易舉了!


巴山肖鵬


日軍在1944年的時候還沒有物資枯竭,只是被斷了石油供給而已。美軍判斷日本軍力資源的辦法主要是靠統計貨輪出入,由於日本是島國,他們的所有物資全部靠海運輸入跟產出,包括煤鐵石油等等,所以只要計算下往來日本的商船貨輪就可以得出判斷。

早在1943年12月底,日軍的所有石油供給已經完全被切斷。這是因為美軍在瓜島戰役後趁勢反攻,重新奪回了被日軍搶佔的油田。從那以後,日本完全失去了石油的來源。但這時候日本從德國得到了液化煤氣的技術,並把這項技術應用到日軍的戰機與坦克中去。這是因為中國東北跟朝韓日佔區有大量的煤礦,由於蘇聯的對日中立使得日軍可以自由的從日本海運送各種軍事物資。美軍此時雖然已經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制海制空權,但是受限於戰機航程的問題,一直無法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也沒法切斷滿偽對日本本土的物資輸送。

直到1945年時候,美軍攻克硫磺島,這時候美軍轟炸機就可以自由往來日本本土,美國在日本本土投擲了大約14萬噸炸彈,其中包含了珍珠港庫存的4萬噸燃燒彈,美軍不僅炸掉了來往日本海的日本貨輪還燒掉了日本本土種植的所有稻穀農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