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拼爹,二無後臺,老詹憑什麼當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一不拼爹,二無後臺,老詹憑什麼當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2006年11月,我從經濟日報調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

從級別上說,從正局到了副部。

這算是人生途程的一步,而且是一大步吧。

時下中國,但凡公幹人士,都是有級別的,科級和尚、處級寺廟云云,並非虛構。

新聞單位,自然也是有級別的。比如,經濟日報是副部級。當了社長、總編,就是副部級。我們這些副總編輯們,是正局級。

回想自己,1982年從復旦畢業分來北京,普通記者一枚,沒什麼級別。後來,漸漸當了部主任、編委、副總編輯,這才有了級別。

喂喂,老詹,你這文章,一上來就說級別,好像有點炫耀,有點另類,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呢!

是的,兄弟,我曉得,級別這玩意兒,雖然大家都挺在意,挺當回事兒,甚至關鍵時刻,相當計較,但是,都不明說,諱莫如深,正所謂

人人心中有,個個口中無也。

啥原因呢?仔細想想,亦算一中國特色吧,大家都好面子呀!有些東西,比如當官啦,級別啦,待遇啦,雖然想得要命,但那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旦公開講出來,甚至訴諸文字,好傢伙,你這人豈不就太庸俗,太低級趣味,太不高尚了麼!

咋才能高尚呢?

悶在肚子裡,別說出來呀!

然而,老詹是個愛講真話的人,既要實話實說,卻又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你這實話還說不說了?

嘿嘿,乾脆直說了吧,甭管那麼多啦,愛誰誰!

其實,級別這玩意兒,老詹哪裡懂得!記得1982年初剛到北京那會兒,老詹(時稱小詹)雖然已經三十有二,但對於什麼級別待遇之類,一無所知。只曉得到了報社,就是記者。當了記者,就得寫文章。既要寫文章,就得盡最大努力,把文章寫到最好,起碼,得寫來讓自己滿意吧。

當時,老伴(時稱愛人)楊喬,帶著兒子詹越在老家四川。我獨自一人,在京城打拼。每天工作之餘,便抓緊時間學習。學什麼呢?從最基礎的學起,通讀辭海!邊讀邊做筆記,一年多時間,每天紮紮實實,補文字基本功。至83年底妻兒從四川調來,辭海已經讀完,收穫委實不小。

剛進入報社,分在思想教育部,部裡新辦一《年輕人》專版。因我在年輕人中已經不算年輕,辦事比較穩重,所以叫我臨時負責。每個星期,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把專版辦得生動活潑,讓讀者喜歡。記得曾想出一主意,當時央視不是有一幫年輕人嗎,什麼楊柳啦,杜憲啦,羅京啦……每人寫一專訪,再配上照片,取名《中央電視臺的年輕人》,刊出以後,大獲好評,總編安崗誇獎說,這個專題好,就這樣子辦!

除了辦好專版,每天精力尚有富餘,那就看看其他各版,哪些地方有什麼專欄,可不可以再弄點文章發上去呀?閒著也是閒著,多寫多練,水平才能提高嘛。正好,副刊版有雜文專欄。於是找來舊報,讀了一些,大體摸清脾性,時不時地,寫上一篇,發表以後,再來一篇。

就這樣,小詹漸漸嶄露一點小小的頭角了!1983年春,報社得到線索,河北滄州有一企業家,敢闖敢幹,是難得的改革典型。任務便落到我的頭上,讓我帶上年輕記者龐淳(現為日本知名畫家)前去採訪。七天七夜,我們每天睡得很晚,起得很早,腦子裡全是如何見面、如何提問、如何蒐集材料、如何確定主題、如何設計結構……幹得特辛苦,但卻很充實。

回京以後,7000字長篇通訊,初稿已經完成。交上去之前,我改了又改,每天晚上睡下,因是集體宿舍,怕打擾別人,便在黑暗中背誦通訊,從頭至尾,一遍一遍,哪裡有不合適,立即起床,打開手電,改好文章,再躺下,繼續背!文章發表以後,引起小小轟動!大家沒有料到,剛畢業的小詹,竟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就這麼著,小詹給人留下兩個印象,一是非常勤奮,二是能寫文章。加上我這人比較忠厚,與人為善,從不惹事,所以,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都處得比較好。到了第三年,大概1985年秋吧,報社準備任命一批年輕人,擔任部門負責人,協助老同志工作,我便順理成章,成了國內政治部負責人。

自那以後,工作更加努力,而努力所得到的回報,也愈加豐厚。

1986年,老範(範敬宜)從文化部調來當總編後,報社上下,戮力同心,心氣很足,報紙辦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老範是一愛才惜才之人,對年輕人特別提攜。當時,我評上主任記者(副高)剛剛三年,還有兩年,才能申報正高,但老範竟親自命題,叫我單考英文,並向上面申報正高,未久即評為高級記者。為了鍛鍊年輕人,他又安排時任工交部主任的我,和記者部副主任庹震到河北掛職,當了一年多副市長。回北京後,庹提為記者部主任(現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我則進入報社領導班子,成了最年輕的編委,未過多久,擔任了副總編輯。

回顧這些,說這麼多,並非炫耀,而是確有一番感慨。說實話,當時那樣的環境,那樣的風氣,那樣的領導,全給俺趕上了,確實不容易!都說官場盛行暗箱操作,沒有後臺,不憑關係,甭想升遷。就我的經歷看,此說雖有道理,但亦並不盡然。你看我吧,一百姓子弟(父母是四川會東縣級機關普通職工),沒有任何關係,更無什麼後臺,但是,從一般記者到報社副總編輯,其中真是半點沒靠關係!就是仨字,好好幹!別的,無須考慮,也沒有考慮。

我心裡明白,只要努力工作,機會總是有的。尤其報社這樣的新聞單位,幹得好不好,稿件會說話,合適不合適,大家都有數。而每一次幹部選拔,差不多都要搞民意測驗,既然你很出色,群眾看在眼裡,當然就會選你。在經濟日報,周圍和我差不多的副主任、主任、副總編輯們,不說全部,起碼,絕大多數是憑本事上來的。

全是群眾說了算,幹得好就能上嗎?也不盡然。到了報社副總編輯這一級,再往上走,群眾意見的分量,就漸漸小了,其他因素,會大大加重。比如我吧,經濟日報兩次班子變動,排在我後邊的兩位副總編輯,騰、騰、騰、騰,全上去了,我卻一次又一次,原地不動!是老詹後來表現不佳,群眾不滿意了嗎?當然不是。啥原因呢?當時並不清楚,現在也不清楚。反正人家當了總編輯,你就好好配合唄!這是我的真實想法,也是唯一選擇。

記得2005年5月,新社長徐如俊、新總編庹震剛一上任,就提出搞“改革開放調研行”,一個省一個省搞起,由副總編輯和部主任帶隊,五人一小組,天天走,天天寫,就在一版,天天刊登!這主意不錯,我帶頭報名,帶著第一批年輕人到了河南,馬不停蹄,整整跑了三十天!每天一篇稿件,從題目到構思,從完稿到修改,沒有半點馬虎。最後,還“親自”出馬,採訪省委書記徐光春,寫出長篇述評《一個農業大省的轉型之路》,為河南之行劃上了圓滿句號。報道刊出以後,河南省委非常滿意,徐光春專門寫信表示感謝!記得回到家裡,老伴說,咋一個月就整得這麼黑、這麼瘦嘛!站地秤上一稱,好傢伙,輕了整整8斤!

河南採訪回來沒多久,正在中央黨校學習,報社通知我,回去參加《經濟日報選拔一名部級領導民主推薦會》,中層以上幹部參加,人人投票。又沒多久,2006年冬,我接到通知,到人民日報擔任編委兼海外版總編輯。

自那以後,算是又上一“臺階”吧,在海外版度過了一生中“最為踏實、最為舒暢、最為痛快、也最有成就感”的四年歲月。

俱往矣!以上所說,都是些舊事,也全是真事。前些日子,跟幾位同行聊天,說起人生成長與進步,年輕人大有“時下風氣真夠嗆,沒有後臺難升遷”之嘆!我說,作為一唯物主義者,我承認,有後臺、有關係,可拼爹,確實各方面容易佔優,而時下之幹部隊伍風氣,的確也並不盡如人意,但是,作為我們這些百姓子弟,“

正因為沒有後臺,所以才更要努力”。這是我積大半生實踐得出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