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告訴你,知識不能成就天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一、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上了那麼多課,還是帶不好孩子?

跟媽媽們交流得越多,越感到當媽的焦慮: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的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讓人擔心,有的暴躁、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怎麼辦?

有孩子性格雖好,可不愛學習啊,要麼寫作業磨蹭、要麼一錯一大片,氣得媽媽心臟都不好了,怎麼辦?

即便孩子性格宜人、學習成績出眾,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了,可是父母還是會焦慮:守著這棵好苗苗,該怎樣最大的發揮孩子的天賦,讓他們更優秀呢?

於是,愛學習的媽媽越來越多,她們有的自己看書,有的上微課、有的只要有時候就到處參加各種親子工作坊、各種沙龍……

她們知道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什麼是溫和而堅定,也知道孩子需要共情、需要情感引導,知道父母的教養風格分幾類,知道依戀關係有幾種,也知道很多的學習方法……

然而,即便是這樣愛學習的媽媽,也常常在親子溝通中遇到困難,孩子也常常不盡人意。

是她們看的書不夠多、不夠好?還是她們上的課不夠“精品”?

二、天才為什麼自甘墮落?

《心靈捕手》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逆襲成為天才數學家的故事。

威爾不僅有罕見的數學天賦,他還幾乎可以說是個全科通,只是受制於來自原生家庭的嚴重創傷,他甘於平庸,他的天賦僅僅用於炫耀、打抱不平和自我保護:在酒吧裡,他用歷史知識三分鐘擺平哈佛大學的“笨蛋”;在法庭上,他對法律的瞭解總是能幫他為自己的衝動傷害行為成功辯護。

數學教授藍波發現了威爾在數學方面的驚人天賦的時候,威爾已經被學校開除。當藍波找到威爾的時候,威爾已經因為打架鬥毆和襲警被關進監獄,出於惜才的心,藍波申請作為威爾的監護人並保釋他,保釋的條件有兩個:一、威爾要配合藍波解數學難題;二、威爾要看心理醫生。

作為天才的病人,威爾接連趕跑了五位心理醫生。

最終,藍波找來他的大學同學、現在的心理學教授尚恩。不出所料,威爾仍然不情願打開心扉,所以他故伎重演,試圖以自以為是的言語攻擊把尚恩逼退,尚恩被徹底激怒了,他衝上去掐住威爾的脖子並威脅說要殺了他。

然而,經過一晚上的深思之後,尚恩說出了全片中最為經典的一段對話: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因為你沒有離開過波士頓,所以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負,他和教皇……性傾向、所有作品,對嗎?但你不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你從沒站在那兒觀賞美麗的天花板。 我看過!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八成會說出個人偏好的謬論,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種幸福的滋味。

你是個很倔的孩子。問戰爭,你會說莎士比亞的話“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沒接近過戰爭,從沒把好友的頭抱在膝蓋上,看著他吐出最後一口氣。

問愛情,你會引述十四行詩,但你沒有看到過女人的脆弱,她能以雙眼擊倒你,感覺上帝讓天使為你下凡,她能從地獄將你拯救出來;你不瞭解成為她的天使的滋味,擁有對她的愛直到永遠,經歷這一切,經歷癌症,你無法體會在醫院睡整整兩個月,握著她的手,因為醫生看到你的眼神就明白,會客時間的規定對你無效。你不瞭解真正的失去,這唯有愛別人勝於自己時才能體會。我懷疑你敢那樣愛人!

看著你,我沒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被嚇傻的狂妄孩子。但你是天才,沒人能否認,沒人能瞭解你的深度,但你看我的畫就認定了解我,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你是孤兒,對吧?

你想讓我瞭解你的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誰,只是因為我看過《霧都孤兒》嗎?不要以為我瞭解你,因為我不能靠任何書籍認識你,除非你想談自己,否則我也沒法知道你是誰。但你不想那麼做,對嗎?你怕你會被說出來的話嚇到。

尚恩的這番話令威爾感到震撼,他讓威爾明白了:即便你擁有多到別人無法企及的知識,如果你不去聽、去看、去體驗真實的人生,那麼那些知識最多不過是藉以防禦別人親近你的高牆,關閉的心門裡永遠也照不進陽光。

三、知識不能幫我們成就孩子,但真實的體驗可以!

愛孩子是媽媽的天性,期待孩子優秀也是人的本能,但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現在育兒書籍、親子課程越來越多,確實能幫我們更容易瞭解孩子。

大多數的人,或者說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威爾那樣的天才,也沒有經歷過像他那麼多的傷害。現實的人生更平淡也更瑣碎,實際的情況更復雜,因為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同樣是頂嘴,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原因,同一個孩子今天和昨天的原因也不一定一樣。

所以,改善親子關係的秘笈,不在於我們看了多少本書、掌握了多少個心理學名詞,也不應該把孩子的行為和某些理論完全地對號入座。

育兒知識不應該是對付孩子的利器,而是應該作為當媽必備的“指南”。

我們能作的,就是不斷地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多聽、多看、多體驗,藉由這些“指南”指引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創造更多和孩子的共同體驗,然後帶著好奇心,陪伴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