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御用的金莲烛,大臣用过的没几个,后来成为专指苏东坡的典故

唐宋时,宫廷御用的蜡烛台通常用黄金雕刻成莲花形,因此得名“金莲烛”,所以,这个名字与宋代那位潘女士毫无关系---她的名字来源于裹足小脚的三寸金莲。金莲烛作为宫廷专用照明灯,大臣们自然不能使用,否则就是僭越之罪。但有些时候为了表彰劳苦功高的大臣,皇帝偶尔也会破例,根据《新唐书》记载,整个唐代获此殊荣的只有令狐绹一人。那是令狐绹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时,某次被唐宣宗招入宫中办公直至深夜,宣宗为了体恤他,特意用自己的轿子和金莲烛送他回翰林院,途中巡夜的官员们远远看到金莲烛以为是皇帝出巡,后来知道真相后既吃惊又羡慕。

宫廷御用的金莲烛,大臣用过的没几个,后来成为专指苏东坡的典故

金莲烛

令狐绹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令狐楚曾担任过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宰相。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令狐绹后来追随父亲的足迹在唐宣宗时代做了近十年宰相,当然他的政绩平淡,远不如他父亲出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执政期间已是缺乏活力的晚唐,唐宣宗又是唐代最后一个强势皇帝,为人谨慎的令狐绹只能以小心翼翼的态度与皇帝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令狐父子与晚唐诗人李商隐之间也掺杂了不少恩怨。李商隐年轻时曾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无论是仕途还是文学创作,都受到过指点,据说令狐楚临终前的政治遗书就是李商隐代笔完成的。令狐绹与李商隐算是发小,关系不坏,但后来两人都卷入了“牛李党争”的绞肉机中,令狐绹是“牛党”的中坚力量,李商隐却娶了“李党”中王茂元的女儿,因此两人关系交恶,不再来往。李商隐晚年落魄时正是令狐绹政治上最为得意的时刻,为了重修旧好,李商隐曾经给令狐绹寄过一首诗《寄令狐郎中》,不过并没有得到友好回应,他的仕途之路就此停滞。此后十年,李商隐始终在底层官员或游幕中徘徊直至死去。

宫廷御用的金莲烛,大臣用过的没几个,后来成为专指苏东坡的典故

寄令狐郎中

到了宋代,被金莲烛深夜送回的大臣按时间排列共有六人:王钦若、王禹玉、晁炯、郑獬、苏轼、史浩。其中史浩是宋孝宗的帝师,主要政治活动都在南宋,因此苏轼算是北宋最后一位获得殊荣的人。根据《宋史》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宋哲宗即位后,其祖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为名临朝听政,重新启用守旧派司马光,打压变法的王安石一派,在变法中吃尽苦头的苏轼也短暂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苏轼回到京城开封后先后被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有天晚上,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忽然被召入宫中内东门小殿,叩见完高太后和小皇帝后,高太后开口问话:“学士前年在哪里做官?”苏轼摸不着头脑,只好回说:“臣在汝州担任团练使。”高太后又问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担任翰林学士吗?”苏轼说:“是出于太后和陛下的恩典啊!”高太后摇摇头说:“我和皇帝与这事毫无干系!”苏轼说:“那就是大臣们的推荐。”高太后说:“也不是大臣们推荐的。”苏轼大惊,辩白说:“臣虽然无状,却也不敢结党营私啊!”高太后叹口气说:“用你做翰林学士是先帝(指宋神宗)的意思啊!先帝经常在吃饭时停下筷子,看着你的文章感叹说‘奇才奇才!朕要用之’,可惜还没有进用你就驾崩了。”苏轼当时感极而泣,痛哭失声。苏轼离宫时,高太后命内监提着金莲烛送他回府,以示神宗遗恩。

宫廷御用的金莲烛,大臣用过的没几个,后来成为专指苏东坡的典故

金莲烛 东坡归院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苏轼在文坛中的名声都属于泰山北斗,因此金莲烛一事成为皇帝尊重人才的词林美谈。清代郑板桥曾就金莲烛写过一首诗“圆烛金莲赐省签,令狐小子负堂廉。大名还属真名士,异代流传苏子瞻。”意思是令狐绹碌碌无为辜负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要想有好名声还得有真本事,能够配得上的只有苏东坡。由于历代文人的揄扬,后人提到金莲烛时大多数都会想到苏轼,另外六人的名字反而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