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清代道光年間,湖州府城南的長干巷是當時有名的富人區,鄉紳巨賈皆居於此處。長干巷後有一條小弄堂,是這些豪宅的後院偏門,小商販經常在此兜售針頭線腦、時令鮮蔬。某天,有一賣糖葫蘆的正吆喝其間,來了位小丫鬟嘴饞的盯著糖葫蘆,說:“小哥,我沒有零錢,你看這個東西能換串糖葫蘆嗎?”說著手裡遞出一個形象逼真的灰石鼠。以物換物是常有的事,看著小丫鬟拿著糖葫蘆一蹦一跳的歡快而去,賣糖葫蘆的翻看手中灰石鼠,思量能賣多少錢。這時,旁邊竄出一位小商販模樣的中年人,指著灰石鼠對賣糖葫蘆的說:“這小玩意我家閨女肯定喜歡,一百文錢賣給我吧。”糖葫蘆五文錢一串,憑空賺了九十五文,賣糖葫蘆的當然同意成交。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中年人是湖州小有名氣的古董商,業內諢名張一眼,意思他只要端詳一眼就知道古董貴賤。古董商們經常跟隨小商販走街串巷,看到有價值的物品便花錢買下,然後高價轉手盈利。張一眼將灰石鼠揣進懷中,他是個識貨的人,知道石鼠是灰玉所制,實際可賣數千文錢。回到家後,張一眼將灰石鼠放入石灰水中浸泡兩個時辰,然後取出用裝著米糠的布囊輕輕擦拭。不一會,石鼠竟然由灰變白,晶瑩剔透,尤其兩隻眼睛呈血紅色,光華閃爍,像天生一般,完全不是人力鑲嵌而成。張一眼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看走眼,喜的是這種上等美玉可遠不止數千文錢了。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與現在商品只追求包裝不追求質量一樣,為了將玉鼠賣個好價錢,張一眼下了血本---他用精雕細刻的檀木做玉鼠底座,再用上等楠木做了個包裝盒。然後興沖沖的前往蘇州找尋他一貫交易的大客戶、古董名家程旺庭。程旺庭見到玉鼠非常驚訝,拿在手中嘖嘖稱讚,轉而嘆息說:“的確是個好東西,玉屬上等,可惜小了點,只適合富家公子在案頭把玩。二百兩紋銀怎麼樣?”這個價格低於張一眼預期,自然不會同意。程旺庭於是提了個建議:“假若想賣得更高價,不如把它暫放在我的店裡,或許有識貨行家。”此後,玉鼠存放在程旺庭的古董店裡,偶爾有人想買也最多出幾十兩銀子,這樣過了半年有餘。

當時,前戶部尚書、狀元出身的蘇州人潘世恩守制在籍(父喪)將要期滿,正到處採辦奇珍寶玩準備帶回京城進貢給大內。有一次潘世恩乘肩輿路過古董店,一眼瞥見擺放在櫃檯上的玉鼠,急忙喝令家丁停下,步入店中拿起玉鼠把玩良久。然後問程旺庭玉鼠從何而得,價格多少。程旺庭說是替朋友代賣,價格昂貴---具體多少朋友說了算。潘世恩想了想說:“這樣吧,我先把玉鼠拿回去試試真假。如果是真貨,價格貴點無所謂,即使不是真的,也值得五百兩銀子。通知你朋友到我府上取錢吧。”程旺庭大喜,稍後找來張一眼叮囑說:“潘大人是了不起的貴客,你這玉鼠最低也值五百兩。拿到銀子後按照行規分我什一(百分之十)佣金!”張一眼欣然同意。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潘世恩拿到玉鼠的當天晚上,將家中妻妾子弟齊聚一堂歡宴慶祝,同賞玉鼠。潘家是書香門第,世代富貴,子弟中有才華有見識的不少,看到玉鼠後大都覺得平淡無奇,雖然交口稱讚鼠眼奇異,心下卻不以為然。歡宴至亥時末刻,正是夜裡十一點整,潘世恩讓家人滅掉廳內所有燭光,只見玉鼠雙目泛出兩道紅光,越來越亮,不久紅光盈屋。潘氏眾人驚訝不已,竊竊私語的討論起來,潘世恩微笑說:“睜大眼睛,見證奇蹟的時刻就要到來了!”過了一會,堂上西洋自鳴鐘敲了十二響,此刻玉鼠紅光散盡,通體發出白光,照得室內有如白晝,眾人相互間鬚眉皆一目瞭然。潘世恩此刻方才撫須大樂,子弟們紛紛上前敬酒稱賀,一家人其樂融融。不久,玉鼠光澤散去,恢復原樣,家人也都罷宴就寢。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潘世恩故居現為蘇州狀元博物館

第二天下午,張一眼跟隨程旺庭趕到潘府,府邸富麗堂皇是自己生平僅見,不由得自慚形穢,原本懷著漫天要價之心,此刻竟化為烏有。潘世恩接見二人後,命家人上茶看座,潘府帳房隨即取出算盤給張一眼讓他報價,張一眼原本想撥五百兩,一緊張竟然誤撥為五萬兩。帳房將算盤呈遞給主人,潘世恩看完大笑說:“好,就按五萬兩白銀成交,事後不許反悔!”張、程二人大喜過望,一顆心幾欲蹦出胸腔。雙方簽字畫押,交易成功。程旺庭獲得佣金五千兩,欣喜之餘卻頗感慚愧,暗想自己枉為古董名家,怎麼就看不出玉鼠價值所在呢?於是他找個機會向潘府看門人行賄,以打探玉鼠到底是何寶物。看門人捏著手中碎銀頗感為難,對程旺庭說:“我們潘府的規矩從來是外言不入,內言不出,我一看門的哪能知道。不過,”看門人話鋒一轉“現如今回籍探親的陳翰林是我家老爺得意門生,此人心直口快,藏不住秘密。如果老爺得寶的消息傳至他耳中,必然上門慶賀,那麼這件寶貝的秘密也就相當於公開了。”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清朝皇室藏書重地文淵閣

數日後,陳翰林上門拜訪潘世恩,一見面就道喜說:“聽聞恩師得一至寶,可否讓門生見識一下開開眼界?”潘世恩撫髯微笑說:“好!為師姑且考考你的眼力。”取出玉鼠讓陳翰林鑑賞,陳翰林小心翼翼的看了幾眼,說:“目赤睛紅甚是怪異,《博古圖》、《集古錄》等書中不曾記載過,實在不知是何寶物,請恩師明示。”潘世恩甚為得意的說:“這件寶物出自於大內,普通圖錄中哪會有所記載。此物最早是唐玄宗開元初年安西都護府所貢,據說使用的玉料是世所罕見的和田夜光玉,這對赤目每遇子時就會發出光華,以辟邪惡。前朝(明朝)曾藏於大內書林,則蠹蟲不敢毀書,能使古籍完好,明亡後被流寇帶往山西,就此下落不明。但凡大內珍品皆有內部記錄圖形標註,我任侍講學士時曾翻閱記錄,故能略識此寶。自丟失後,大內圖書被蠹蟲損壞不少,因而當今聖上經常密令山西籍大佬回鄉時暗訪此寶物下落。沒成想如今被我得之,等回朝後獻給聖上,必然會喜出望外,這是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

本是皇家書院鎮殿之寶,流入民間只換得一根糖葫蘆,其命運如何?

唉,有時候美玉蒙塵人皆不識,雖然價值連城卻只抵得上一個糖葫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