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热血染运河——救国图存的民族气节

抗日时期,侵华日军在进占苏北期间,遇到了新四军和游击队顽强抵抗,几年间在运河畔上演了大大小小数百次伏击战和遭遇战。此时,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抗日军民秘密运送物资的生命线,也无奈的成为日伪军运送物资的交通线,小小的运河上演着无数荣耀和屈辱的双面人生,不过幸运的是,熟悉运河水文地貌的军民,用华夏热血成功的守护了运河的民族荣耀。

据史料记载,1942年,由于日伪在运河线的活跃,以及大多苏北区域沦为敌占区,此时曾繁华一时酿酒古镇洋河也变得岌岌可危,更因为民国时期的特殊地位,招致数次日伪突击抢掠,在这民族图存的存亡之际,洋河的酒坊偷偷把剩下的酿酒用粮秘密转送给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因此还被军民称为“气节酒”。

华夏热血染运河——救国图存的民族气节

(气节酒)

1943年秋天,抗日名将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泗南县(今泗洪县)大柳巷参加医务会议,坚定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决心同时,私下老百姓了解到苏北的新四军因为战事吃紧,日本人封锁洪泽湖区,新四军医药匮乏,甚至医用酒精都不够用。于是苏北地区的双沟镇以及洋河镇上的一些酒坊,把偷藏的烧酒拿出来想方设法送到地战地医院去,从而及时救治伤员。尤其洋河,要突破日伪的部分封锁,在晚上冒险沿着运河到下游的泗阳淮阴交界的运河三岔口,再转河道,进入洪泽湖才能把酒送到新四军的战地医院。

转而到了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时,“气节酒”也成了庆功酒。是年7月,新四军的马振藻带领部队向苏北地区的日寇发起总攻,大获全胜,进城时鞭炮喧天,老百姓纷纷夹道欢迎,在庆祝胜利大会上,喝的庆功酒就是洋河酒。

如今,数里外的烟墩上渡口,逐渐在运河奔腾水声中被人们遗忘,而洋河镇上的洋河酒厂却演绎除了另一番精彩。建国后,在罗氏糟坊、全泰糟坊、聚泰糟坊等十几家糟坊基础上,建立的国营洋河酒厂。

将历史中点缀在运河上源远流长的洋河酒,带到了现代,飘香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