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聊斋》之王成——隐含一个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

品读《聊斋》之王成——隐含一个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

《 聊斋》中的这篇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王成的败家子,生性懒惰,家中一贫如洗,但他生性耿直,虽然贫穷却不贪吝。他偶然拾到先祖的相好狐仙的一枚金钗,并毫不犹豫的交给了前来寻找的狐仙,狐仙被他拾金不昧的品德感动,决定帮助他安家致富。她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让王成去燕都卖葛,但王成因为生性懒惰,吃不得苦,途中遇雨,耽误了商机,只好亏本销售。正当他想回去时,身上钱全部被盗。有人劝他让店主负责,他却不为所动,只怨自己运气不好。这让店主人十分感动,帮助他买了鹌鹑来讨生活。一次在王府的斗鹑,让王成满载而归,回家以后,努力生产,家里也慢慢富裕了。作者的本意是通过这篇故事说明“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此天所以始弃之而终怜之”的道理,劝导世人不要过于贪财吝啬。但作者文中的一句话却隐含着一个重大的信息。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处写到:“王治装归,至家,历述所为,出金相庆。妪命治良田三百亩,起屋作器, 居然世家。......”正是这句话写出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不够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都是重农轻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末的。在中国的封建史上,商人最好过的朝代就是宋朝,正是宋王朝统治者相对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才成就了宋朝繁荣的经济,这也是”四大发明“中的三个能够诞生在宋朝的原因。反观其他朝代,商人往往受到统治者的严厉打击,尤以汉代和明代早期最为严重。在封建时代,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抵御能力是十分脆弱的,因而能够维系民众生存和国家政权稳定的粮食生产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重要原因。这一传统甚至持续到西方社会发生工业革命以后并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还在一味的重视农业。这种传统也体现在国内一些官僚地主和小商人 的身上。他们有了一定的资产以后,不是利用手中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商业贸易,而是用来购买土地,成为力量更为强大的地主阶层。因而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缓慢,进一步拖累了中国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