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如何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由於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想要獲得健康的身體,不能不注意心理健康。

你應該如何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面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想要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


你應該如何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再次是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你應該如何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還有就是注意保護心理寧靜。面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手足無措,要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還要儘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並選擇一個最佳行動方案,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最後,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關係。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並尋求諮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據專家介紹,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而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