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开创未来——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 范 波 (作者系四川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是改革开放重要策源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敢为人先 开创未来——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新年伊始,经过九个月打造的成都北湖生态公园(一期)正式对外开放。图为市民在公园游玩。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3.7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年均增长10.2%。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跨上4万亿元台阶。

经济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与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的40年,是翻天覆地、梦想成真的40年,是四川巨变、书写奇迹的40年。40年春风化雨,四川人民用双手书写了改革开放40年的壮丽长卷。四川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1978年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由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由探索试验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

1978年~1992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突破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全面推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在城乡各个领域和众多环节开始探索,为改革的全面展开积累了经验。

1992年~2012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构建阶段,按照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国企改革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和完善省级经济调控,深化财税、金融、计划和投融资等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2012年至今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确立的改革目标,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系统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上不断突破,改革进入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

——农村改革率先起步,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奠定了基础。1978年广汉县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实行党政分开、取消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推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新时期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率先创新开展农村产权“多权同确”,传统农业逐步向市场化、现代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2017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4万个、8.7万个、1万多家;第一产业增加值4282.8亿元,是1978年的52倍;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是1978年的96倍。

——国企改革一马当先,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978年宁江机床厂、川棉一厂等6户企业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1986年自贡长征机床厂等20户企业在全国率先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1992年开始四川省国有企业改革从试点发展到整体推进,1995年沱牌等5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省属企业混改面达到51%,国有企业“去行政化”、选聘市场化、管理契约化、股权多元化大力推进,省属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3.3万亿元。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转为起决定性作用。1980年大竹县在全国率先推行基层供销社改革,1991年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红庙子街挂牌营业,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力直购电交易,2009年全国首家跨省区产权交易机构西南联交所设立运营。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地、资本、能源等要素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2015年郫都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创造全国经验,2016年四川碳交所成功开市;深入实施财金互动、银税互动,2017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3303亿元,是1978年的80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2.2万亿元,是1978年的65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5万亿元,是1978年的284倍;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成输配电价单独核定工作,建立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不断扩大和创新电力市场化交易。

——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建立。1993年,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分别占全社会投资的62.3%、20.7%、10.8%和6.2%,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至2017年,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分别占全社会投资的38.8%、0.5%、25.2%和35.5%,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500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5.5%。

——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2001年,四川省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全省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至684项,成为全国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省、市、县三级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中,省级仅占0.5%,98.8%的企业投资项目通过“不见面、全网办”方式实现备案制管理;在全国率先清理公布省、市、县三级权力目录清单,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全省现代预算制度基本建立,营改增试点政策全面推开。

——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1998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1年出台《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2008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区域学生全免费。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众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是1978年的91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较1978年下降6.9个百分点,40年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785万人。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经过40年改革探索,全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翻天覆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历程,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改革的根本保障。四川省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主任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切实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统筹领导,逐项对接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不让中央重大改革举措在四川落空,不让四川在贯彻中央重大改革举措中落后;省委出台改革实施规划,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方案,改革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省委深改委累计审议经济体制改革方案56个,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川省改革的推进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改革措施选择与调整的基准与标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形成了一批有四川特色的重大改革成果,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减至5个工作日;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实施绿化全川行动,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改革的根本任务。农村改革初期,四川省通过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改革方面,四川省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股份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推进改革的基本遵循。改革初期,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发展农产品集市贸易,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都是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后来开放各类市场,推行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实行土地、矿产等基础性资源“招拍挂”等,都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经验和做法。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法宝。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近年来,着眼于破解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川省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不断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攻坚克难,注重改革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四川省建立了改革任务分解、督导督察、考核评估、回头查看等四项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打通了改革落实的“最先一公里”“最难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三是坚持统筹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注重整体协同。抓住国企等市场主体改革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在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坚持试点示范,注重可复制经验总结推广。四川省历来是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初期在全国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近年来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先确权、后转化”为核心内容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21项改革经验入选全国百佳案例,数量为各试验区最多。

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当前,四川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攻坚突破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推进四川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更强的改革定力和改革韧劲抓好改革落实,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围绕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在优化投资结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补短板、强弱项等重点领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剥离辅业及亏损资产;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打造成主营业务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提升“四川造”形象,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开展产业瓶颈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更大突破。

——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一干多支”发展布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功能定位,健全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差异发展;建立健全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完善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协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分享、激励考核等机制;探索开展跨行政区划整合资源为特点的股份合作,支持共建园区、共建港口、共建基础设施等。

——围绕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深化制度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出东向南向开放,持续深化川港、川粤、川浙等合作;更大力度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发挥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作用,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推动制度创新,推动公铁空水多式联运和通关一体化,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建设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围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国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加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消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成本高、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本要素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土地供给政策,持续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对绿色高载能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精准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

——围绕打造营商环境体制新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最多跑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举措,加快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