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上市公司豪擲1.65萬億理財 天茂集團583億拔頭籌

主业不行 副业来凑 上市公司豪掷1.65万亿理财 天茂集团583亿拔头筹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邸凌月 劉春燕 深圳、北京報道

只有普通老百姓關注理財嗎?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毫不示弱。

據Wind資訊統計,2018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再創新高,高達1.65萬億元。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整體投資機會較少,上市公司從而不得不買入一些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同時,多項數據表明市場信心不強,企業非常保守。

深圳乾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金山提醒投資者,要格外注意的是,當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還有大量的短期、長期借款,或者經營現金流情況不是很好,卻購買了大量理財的,會有粉飾報表的嫌疑。

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規模創新高

新年伊始,上市公司頻頻發佈使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據Wind資訊顯示,截至1月9日,2019年以來已有159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352只,累計購買金額為279.84億元。

事實上,理財產品一直是上市公司的“最愛”,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不斷擴大。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2017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2018年規模再創新高,為1.6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6%;而參與到“買理財”大隊的上市公司增速亦是驚人,2015年僅有639家,2018年數量幾乎翻倍,為1248家;不僅如此,隨著理財產品結構日益豐富,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財產品數量2018年高達22125只。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情況一覽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分為四類:一是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期限在3個月左右,風險相對較小,但收益低;二是信託、資管等固收類產品,一般1-2年,依據項目風險不同,一般收益7%左右;三是靈活性更強的貨幣基金、逆回購,前者收益率目前3%左右、後者收益率在3%至11%浮動,二者風險較小;另外也有些通過多層嵌套,參與到潛在戰略合作伙伴的資本運作等方面。

前海開源基金經理楊德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18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分化較大,大多數公司業績增長受到大環境、金融去槓桿等影響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由於2018年投資機會整體不多,上市公司沒有更好的投資途徑,從而不得不買一些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來獲得一定的回報。

金山從另一角度分析稱,市場理財規模創新高,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市場信心不強,從近期公佈的廣義貨幣增速也能印證,市場投資消費信心極弱,企業目前非常保守,M1與M2差值為負6.5%,處於近年來較低的位置。

天茂集團豪擲583.34億買理財

2018年,從單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情況來看,有15家企業可謂“痴迷”理財,購買數量均在100只以上,其中傑克股份(603337.SH)全年貢獻562只理財產品,位居首位,合計購買金額66.37億元。

投入金額方面,16家公司去年全年購買理財產品金額超百億元,其中,天茂集團(000627)最“有錢”,雖只買入13只產品,但全年購買金額達583.34億元。

公司不分大小,不少都愛理財。

記者注意到,中國最大鋼鐵企業之一的寶鋼股份(600019.SH)2018年豪擲490.2億元購買理財產品,位居第二;醫藥龍頭恆瑞醫藥(600276.SH)去年累計買入203.28億元理財產品,位居第四;養雞龍頭溫氏股份(300498.SZ)以129.1億元的購入理財產品金額躋身豪氣前十名。上述三家公司名氣大、實力雄厚,且均為千億市值俱樂部成員,恆瑞醫藥市值更是超2000億元。

豪氣程度靠前的公司中,也不乏一些小市值企業,截至去年年底,江蘇國泰(002091.SZ)、中國出版(601949.SH)、蘇墾農發(601952.SH)、金龍汽車(600686.SH)等公司市值已不足百億元,但仍執著買理財。

楊德龍稱,上市公司上述行為主要是為了提高閒置資金利用效率,但是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即上市公司可能沒有找到更多合適的投資渠道和投資項目,未來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即ROE。

多家企業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宏觀經濟下行,企業盈利能力放緩,所謂主業不行、副業來湊,除了賣房、賣股權,購買理財產品也是上市公司拼湊業績的手段之一。

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1248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有434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佔總數的34.78%,而海信電器(600060.SH)、溫氏股份、光啟技術(002625.SZ)、金龍汽車(600686.SH)、匯頂科技(603160.SH)、*ST長生(002680.SZ)等公司在大方買理財產品的同時, 歸母淨利潤同比均出現較大程度的下滑。

剔除*ST長生,金龍汽車這顆雷值得注意,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下滑62.58%至0.86億元,當年卻買入155只理財產品,買入金額95億元。

2016年9月,財政部將新能源汽車部分嚴重“騙補”的5家典型案例向社會公開,蘇州金龍是五家企業中涉及“騙補”金額最大的一家,“騙補”金額達5.19億元。

這嚴重影響了金龍汽車的業績。財務數據顯示,金龍汽車2016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8.66%,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更是鉅虧7.17億元。

經過近一年調整,蘇州金龍完成整改工作並通過驗收,但震盪餘波並未完全消除。財報數據顯示,金龍汽車2017年營業收入為177.36億元,同比下降了18.75%;歸母淨利潤為4.79億元。

2018年12月,金龍汽車發佈《關於最近三年行政處罰及整改情況的公告》顯示,金龍汽車下屬企業近三年來,涉及財政部、工信部、環保、安全生產、稅務、消防等部門行政處罰金額超2.603億元。其中,金龍汽車旗下的蘇州金龍受到的行政處罰最高,約為2.601億元,佔其總繳納罰款額度的99.93%。

金龍汽車如今業績不佳,卻大手筆押寶理財產品以拼湊業績。

金山認為,結合實際來看,購買理財產品很難對公司整體盈利狀況起到結構性的增長幫助,影響的主要是現金流量表的投資現金流部分。他提醒投資者,當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還有大量的短期、長期借款,或者經營現金流情況不是很好,卻購買了大量理財的,會有粉飾報表的嫌疑,需要格外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