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四)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四)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二章 中華文明的玉之緣

  • 第一節 管窺文明

對文明的認識,中西標準不同。中國既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消亡的,又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文獻記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體,我們對於自身文明的認識和傳承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有持續兩千多年未曾斷裂的典籍、史料,浩如煙海。所以我們對於文明講的是對文獻的繼承和研究。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四)

據《夢溪筆談》記載復原的泥活字版

西方與我們不同,當我們已經開始以紙張和印刷作為文化傳播載體時,西方還在以羊皮為紙、靠手抄來記錄文明;當我們已經確立了以國家形態來編書、修史和治學時,西方的知識、文化傳播還只是在修道院的高牆裡進行。

因此,西方的古代社會缺乏中國這種成熟而具規模的文獻體系,西方瞭解古代社會絕不會象我們一樣,有皇皇經史子集以資使用,在我們面前西方的古代史是粗陋和非系統的。對於文化的自岸,我們是骨子裡帶出來的,不過這種自岸在一百多年前的文明碰撞中被打破了。

文明的進程首先是思想的進程,思想的進程在哲學的基礎上實現,而各文明的哲學在二到三千年前就分別完成了最核心的設計(及所謂“核心時代”的偉大文明使命),之後所有的文明演進和文化發展脫不出既定的軌道。西方的哲學核心在古希臘奠基,從一開始對於世界本原的認識就落腳於物質,之後一路發展對於物質的再認識並豐富認識物質的手段和方法,最終發展成為現代科學體系。所以科學並不是思想本身,更不是萬能和絕對正確的真理,而是西方哲學基礎上的方法體系。

因為這種不斷髮現、分解物質的哲學體系,所以西方社會的發展動能,來自於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當某一階段,人的認知在矛盾中處於主動一方時,社會就表現為快速發展;當某一階段,人的認知在矛盾中處於被動一方時,社會就表現為停滯。因此,西方的哲學核心決定了西方文明的前進,來自於永遠的不和諧狀態,只有在不和諧狀態下它才能產生動能。而一百多年前,正是在西方文明中,人的認知在矛盾中處於主動一方的時點上,西方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對中國文明進行了衝撞。

中國文明的哲學內核是陰陽。中國本土思想基本都是起於先秦時代,稱為諸子百家,諸子實際都是在方法論上做文章,沒有人在本原問題上駐足,嚴格來說都不能稱為哲學,或者只能稱為實踐哲學。戰國後期出現了陰陽家,陰陽、五行的觀念出現,這是本原問題。陰與陽處於永恆的轉化過程中,陰中生陽、陽中生陰,陰陽在最無限地接近和諧的過程中產生動能。

因此,中國文明尋求和諧,和諧是內部陰陽的平衡造就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循環往復、形成閉環。

社會前進的動能由這個循環自身產生、內部做功,它以和諧為目的,是一個穩定的結構,具備極強的融合力但不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從整個文明的角度看是極為合理和可持續的,但從單個時點看,它的應力平均,有可能被單點突破。一百多年前即是如此:靠尋求外部矛盾、製造不和諧提供動力的西方文明,在它最強勢的狀態下,把內部提供動能、緩慢前行的中國文明衝擊地七零八落。由此中國文明開始變得極不自信,開始向西方文明學習、靠攏,開始了一百多年的文明徘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