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生薑

藥食同源——生薑

生薑作為藥食同源的食材,民間素有“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十月生薑小人參”之說,還有“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的諺語。早在春秋時代,《論語鄉黨》中就有孔子生平“不撤姜食”的記載。可見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知道吃薑對身體有益。生薑主要含揮發油,如姜醇、姜烯、姜烯酮等,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發揮驅寒、健胃止嘔等作用。而辣味成分薑辣素,則發揮改善食慾的功效。所謂藥食同源,那麼從食材、藥材兩方面,姜究竟應該怎麼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藥食同源——生薑

食用:生薑健胃增香,還能改善食慾

作為食材,生薑味辛辣而芳香,是菜餚的主要調味品,它含芳香氣味的揮發油,使各種菜餚鮮美可口;同時,姜也是芳香性辛辣健胃劑,其揮發油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增強食慾,在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裡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慾,增加飯量。正如俗話所說:“飯不香,吃生薑”。老中醫廖佐芹教授說,生薑還能降低魚、肉等葷腥味,增強溫中補益作用,如“黃鱔煲仔飯”,“羊肉當歸薑片湯”,生薑能降低黃鱔和羊肉腥味,增強黃鱔、羊肉的補益作用。生薑還能解魚蟹毒,老廣們常吃的姜蔥炒螃蟹就是利用這一功效。除了冬季吃薑,老人常講“冬吃蘿蔔夏吃薑”,就是利用了這兩種食品的寒熱性,配合了季節的寒熱性,來進行陰陽調理。

藥食同源——生薑

冬天天氣寒冷,人們多食熱物,胃內易積火,蘿蔔為寒物,食蘿蔔可去火生津。所以冬天常食蘿蔔,到了春天就不易上火。姜味辛、性微溫、無毒,四季不缺,涼拌熱炒做湯均可,是不可或缺的作料。夏天天氣炎熱,穿著衣物較為單薄,人們喜食冷物,胃內易積寒,姜為熱物,食之可祛寒氣,也就少得胃脹腹瀉之病。

藥用:炮製方式多樣,功效更有針對性

而作為藥材,生薑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等,是治療風寒感冒的常用藥,風寒著涼感冒時煮些姜和蔥白湯喝,能起到發汗解表和胃作用,能輔助解表方藥治療感冒;生薑在止嘔方面更有“嘔家聖藥”之稱。廖佐芹教授說,生薑配伍不同方藥,可治療外感風寒嘔吐,胃寒、胃熱嘔吐,如治療胃寒嘔吐小半夏湯,薑汁制黃連能緩和過於苦寒之性,並增強其止嘔作用,善清胃熱嘔吐。而入藥用的生薑,更因為炮製方法的不同而令功效各有側重,可分為以下幾種:

藥食同源——生薑

生薑:切片鮮用,作解表藥用,功效側重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化飲,解毒。代表方劑有桂枝湯等。

乾薑:將生薑切片曬乾,功效側重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代表方劑有乾薑附子湯。

炮姜:是乾薑的炮製加工品,功效側重溫中散寒,溫經止血。代表方劑如生化湯。

姜炭:姜經炒炭形成的炮製品,功效側重溫經止血、溫脾止瀉。代表方劑有溫經攝血湯。此外,姜皮和薑汁也能入藥,姜皮功效為行水消腫,如五皮飲中的應用;而薑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溼、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藥食同源——生薑

下面向大家推薦一款適用於胃寒易噯氣者的茶飲——陳皮生薑消食飲。

取生薑3片,陳皮絲3-5克(可加適當紅糖),用沸水沖泡,代茶飲即可,一天兩到三次。這個薑茶陳皮飲中姜能溫中養胃,陳皮能理氣,兩者搭配適宜口淡,常消化不良,噯氣的人群飲用。活用:敷貼、泡腳和燻灸,傳統療法亦適用

除了內服,生薑還可以外用。生薑可治暈車暈船,生薑一片貼於肚臍,外貼膏藥敷著,能緩解暈車嘔吐。生薑還可用於泡腳,能驅寒保暖,緩解疲勞,預防感冒,消除腳氣。搗爛姜塊後加入熱水中浸泡,能溫經祛寒,立冬後體寒人群的不錯選擇。但要注意的是皮膚對生薑有過敏史的禁用。

藥食同源——生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