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落地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什麼?

“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落地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什麼?

撰稿人:國際工業區塊鏈標準化組織(IIBSO)理事;工業區塊鏈(DIPNET)社區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孫航

區塊鏈與智能合約的結合,使得這一技術的特點從“不可篡改”傳遞到了“經濟運行自動化”,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可以這麼看:區塊鏈1.0“不可篡改”的特性,很多時候只能被用於向上下游溯源的場景,跟工業1.0中主要應用於交通運輸的蒸汽機差不多;而區塊鏈2.0的“智能合約”,在理論上,它的使用場景可以被拓寬到經濟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中,起到一個“經濟運行自動化”的作用,與工業2.0中電氣化技術可以被應用於N多的實際場景頗為類似。

然而,正如同發現電磁感應原理不代表電力立刻就會被廣泛應用到各個場景中一樣,智能合約被證明可以在區塊鏈之上實現,也並不代表人類立刻就能進入到“經濟運行自動化”的時代。至少就目前來看,智能合約在應用到現實中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基礎設施的限制,就如同電力的使用一樣。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工作與生活中用上電,主要得益於以下兩個要素:一方面,發送電設施將其他形式的資源轉化為了電能,例如火電廠是“化學能→電能”、核電廠是“原子能→電能”、水電和風電則是“機械能→電能”;另一方面,各種家用電器把電網傳輸過來的電能轉化為了我們需要的能量,譬如電燈是“電能→光能”、洗衣機是“電能→機械能”、空調是“電能→內能”,這兩個主要環節少了任何一個,人類的電氣化就難以實現。

智能合約也是如此。這項數字化技術的運行原理理解起來並不算難,其實跟計算機程序中的“if A then B”頗為類似。類比上面電力的例子我們就明白了:正如我們需要發送電設備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再用家用電器把電能轉化為我們所需要的能量一樣,我們同樣需要一些設備把現實世中的A轉化到數字世界,在用另外一類設備把數字世界中的B給映射回現實世界中。但關鍵在於:目前各行各業這類類似於發送電設備和家用電器的、用來打通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設施(譬如物聯網)並不完備,所以導致現在的智能合約就相當於是20世紀初期的電力一樣,前途固然廣大,但現有的基礎並不支持其對社會能夠起到很大的改造作用。這就是“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落地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