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一個週四的下午, C先生帶著他的岳父老T來到我的門診。老T今年68歲,3年前因為頸椎病做了手術,這次是來複查。C先生說,老岳父手術以後,手不麻了、走路也有力氣了,不過他老人家倒是好了,我的一支胳膊卻又麻又痛起來了。C先生今年35歲,長期低頭工作。看了他的片子,我半開玩笑地說:“您的頸椎看著可不像35,倒像是53。”經過進一步檢查,C先生自己也得了頸椎病。

近年來,頸椎病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有媒體報道: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佈的“全球十大頑症”中,頸椎病排序第二,我國的發病率為17.3%,近年來40歲以下頸椎病患的發病率已經逼近50歲以上年齡群體,30歲以下患者所佔比例比30歲到50歲的患者高出了2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一、頸椎病,病從何來?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患上頸椎病呢?研究發現,在頸椎病的高危職業中,IT從業人員(包括從事電子商務、文案工作以及美術平面設計等職業)高踞榜首,流水線作業人員、駕駛員、教師、財務人員等緊隨其後。長期伏案低頭工作、頭頸部常向某一方向轉動或保持固定姿勢是這些職業的共同之處。還有躺著看書、看電視、打麻將、玩手機等造成的“低頭族”都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

在這些活動中,頸椎長時間處於一種僵化固定的前屈狀態,這種姿勢恰恰是和頸椎前凸的生理曲度相反的。更重要的是,頸椎還時刻承擔著他的“頂頭上司”——頭顱的重量,如同這下面副圖,大象代表了頭顱的重量,而頸椎就是可憐的皮球。頸椎長期負擔過重,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頸椎負擔過重比喻)

頸椎的前半部分主要由椎體和中間的椎間盤構成。我們取其中一個結構單元來看,他的樣子像一個漢堡,兩片面包夾一塊素肉餅。同樣,兩個椎體與其中間的一個椎間盤也構成了頸椎的一個基本功能單位。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幾個“漢堡”疊加起來。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頸椎”。頸椎模型上用數字標出的是椎體,位於兩個椎體之間的就是椎間盤。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頸椎的基本結構單元:椎體+ 椎間盤)

儘管包括頸椎退變在內的衰老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規律,但前面提到的長期伏案工作、操作電腦,臥床看書、看電視,長時間打牌、玩手機等姿勢均需要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等某些特定體位,無疑會加速頸椎退變的進程,日積月累,不僅使頸部肌肉和韌帶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更主要的是造成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富含水分、相對“柔軟”的椎間盤恰恰就是長期應力反覆作用並最先突破的“軟肋”。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影響、甚至壓迫相鄰的脊髓、神經根、血管、韌帶等結構並引發相應症狀,最終導致了頸椎病的產生。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頸椎病發病的病理基礎——椎間盤突出)

二、頸椎病,哪些表現?

很多朋友把是否存在頸痛當作判斷頸椎病的“金標準”,認為“脖子痛就是頸椎病”或者“只有脖子不舒服才是頸椎病”,其實不然。反覆頸痛、容易“落枕”以及隨之而來的頸後部酸脹、僵硬感,頸椎活動受限、發出“彈響”等情況確實是頸椎病的主要症狀之一,但單純的頸部不適大多是由於長期低頭工作造成的頸肩部肌肉勞損所致。此類表現往往提示頸椎出現了問題,可能存在老化、退變,是頸椎病的早期症狀和“預警信號”,需要到醫院的脊柱外科進行檢查,結合症狀、體徵和影像學表現,做出診斷。

頸椎病所影響的頸髓是中樞神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受壓受損後所引起的上肢、手指麻木無力,握筆、用筷子不靈活,下肢無力、行走不穩、“踩棉花”等才是頸椎病的典型症狀。這裡面除了最後一條——病理徵,需要專科醫生檢查外,其他都是可以通過自行觀察發現。朋友們切不可只關注頸部症狀,忽視四肢症狀,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值得一提的是,頭暈、頭昏、頭痛等交感神經症狀並不是頸椎病的典型症狀。就診時一定要注意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的相關疾病進行鑑別。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頸椎病的典型症狀)

國際疾病分類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和“脊髓型”兩種,如上述兩種類型同時存在,也可稱為“混合型頸椎病”。國內常見的椎動脈型、交感型等分型,因缺乏明確的發病機制,因此一直存在爭議甚至質疑,尚未獲得廣泛接受。頸椎病的臨床診斷一般是症狀、體徵和影像學表現(X片、MRI等)都符合相應標準才能做相應診斷,三者缺一不可。症狀主要來自患者的描述,而對體徵和影像學的研判則基本來自專科醫生進行的查體和讀片。因此,作為頸椎病的潛在患者,一是不要過度緊張,輕易給自己戴上頸椎病的帽子,二是不要先入為主,盲目認定自己就是某一類型的頸椎病。

三、頸椎病,如何診治?

診斷頸椎病,除了前面講到的症狀和體徵,最重要的就是影像學資料,俗話說就是“片子”。一般而言,通過X線片和核磁共振(MRI)檢查就可以做出基本診斷並指導治療,必要時加做CT進行補充。X線片是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是頸椎正側位片和伸屈動力位片,通過X線片,可以評估頸椎的退變情況、對是否存在頸椎病做出初步判斷,還有助於對發育畸形、強直性脊柱炎相關疾病進行鑑別。值得說明的是,“片子”不是拍得越多越好,到一家醫院拍一次片,短時間內反覆拍片的做法並不可取。此外,在其他醫院的就診記錄、檢查報告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就診資料。

頸椎病並非不治之症,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保守治療通常包括頸部制動、放鬆肌肉、適度糾正不良曲度、改善循環、促進水腫及炎症性物質吸收、營養神經等。特別是局部加熱等物理療法對由於頸椎曲度不良、肌肉緊張勞損造成的局部炎性疼痛等症狀的治療效果明顯且簡便易行。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需要說明的是,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並非涇渭分明,非此即彼。保守治療是手術治療的基礎和補充,貫穿整個治療過程,選擇手術不代表放棄保守治療。即使是需要手術的患者,規範的保守治療在術前有助於進一步判斷病情、確定手術時機,術後有助於鞏固手術效果、促進功能恢復。但保守治療的侷限性在於其可以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減輕症狀,但不會從根本上解除神經壓迫。無論是保守還是手術治療,都需要在脊柱外科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選擇。

“求醫不如求自己”的盲目治療往往造成“加重病情害自己”。比如,佩戴頸託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制動和簡易牽引作用,使得肌肉放鬆,可以改善局部肌肉酸脹痛等症狀。但如果頸託佩戴過久,頸部的肌肉得不到合理運動,可能逐漸出現廢用性萎縮,難以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反而會加重頸痛的症狀。再比如,推拿和按摩對頸肩部局部肌肉疲勞、痠痛症狀的改善有積極意義,但對於已經存在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表現的患者,由於反覆、高強度推拿導致癱瘓的病例也屢見不鮮。

經保守治療無效或有明顯脊髓及神經壓迫症狀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療效和風險是一個讓醫患雙方都感到糾結的命題。近二十年來,我國的頸椎外科技術發展迅速,手術技術和治療例數均居世界前列。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可以簡單分為常規手術和微創手術。相對而言,前者從技術成熟度、適應範圍上講都要更加成熟一些。目前,一臺常規的頸椎前路手術在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後康復等方面都符合“微創手術”的理念,患者大可放心,不必過於緊張。“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對於那些手術指徵明確的患者而言,直接、徹底、有效的減壓顯然是最合理的治療方式。

四、頸椎病,怎樣預防?

說來說去,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如何防治頸椎病。傳統醫學講究“治未病”,現代醫學提倡“預防為主”。特別是對於中青年人,如果意識到頸椎病的危害並採取一些措施,就能將其發病時間儘量向後拖延。最理想的預防辦法是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同時進行科學的運動鍛鍊。第一要務就是減少伏案低頭的時間。尤其強調連續工作時間不易過長,定時改變頭頸部的位置,避免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調整桌面(或工作臺)的高度與傾斜度,使頭、頸胸部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線(下圖示)。其次是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自身情況制訂科學的功能鍛鍊方案,進行一些針對性鍛鍊。在體育運動方面我們推薦的運動是游泳,特別是蛙泳。

你的頸椎幾歲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頸椎病


(推薦的工作學習姿勢)

回到C先生的故事,經過全面檢查,C先生被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據頸椎病的診療原則,我們建議他首先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一是糾正不良的工作生活習慣,簡單的說就是少低頭、減少對神經根的刺激,二是輔助一些抗炎鎮痛、營養神經藥物的對症治療,同時囑咐他避免頸椎過度活動,定期複查,隨訪觀察,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時候再考慮手術。

  • 總之,儘管頸椎退變不可避免,但頸椎病卻可以預防。全面認識頸椎病,正是為了科學防治頸椎病。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昂首挺胸,愛我頸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