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755年的那場席捲全國的叛亂,雖然一時間震驚了朝堂,可是起初並不會形成如此不可挽回的局勢,就算是唐廷經過震恐後立刻都安定了,沒有太過於悲觀的態度,相反不少人一致認為是叛軍不久即可平定,這是得到文臣武將一致認可的,結果雖然是唐朝不少州郡望風而降,可是從總體的局面來看勝算還是終將屬於唐軍的。

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封常清被派往了前線,組織兵力阻擋叛軍,幾戰接觸下來,封常清所率唐軍是一敗而再敗,這也引起了這位名將的高度認識,叛軍戰力非凡,所以他採取了守勢,最終勸服來援的高仙芝一同退往潼關進行防禦,可是因為宦官邊令誠的讒言,這兩位能夠挽救社稷危亡的名將卻被斬殺,而環顧左右,玄宗已無人可派,最終只能將中風在家的哥舒翰老將派往潼關。

哥舒翰作為河西、隴右軍而提拔上來的將領,的確是有著非凡的戰績和威望,可是自從中風以來,這位名將一直在家養病,已經不復以往之雄威,而今關乎社稷存亡之秋卻被作為統帥,說實話這很是懸乎!

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其實,我們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潼關因為易守難攻,又有著將近20萬大軍在此防禦,一度和叛軍形成了僵持,再加上朔方軍又出井陘入河北,叛軍後路被斷,唐軍一路凱旋,安祿山為此是感到絕望的,如果不出意外,時間的流逝下,叛軍將會有全軍覆沒之危,此時此刻,唐軍是勝算極大的,可是偏偏歷史就是那麼的不可捉摸,本來應該在一兩年就可以平定的叛亂,卻硬是因為唐玄宗、楊國忠和哥舒翰三人的所想所思,最終葬送了盛世大唐,使得叛亂延續了八年,還形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鎮割據格局。

眾所周知,潼關失守,導致了長安無險可守,皇帝逃亡,天下大亂,而險隘的失守,來源於靈寶之戰,靈寶之戰的失敗來源哥舒翰的指揮失誤,哥舒翰的出戰又是因為楊國忠與其的恩怨糾葛而蠱惑和攛掇而發出的聖旨,而催戰令又是因為唐玄宗的那麼一些小心思而導致,將相和皇帝,三個人引導出了一出本該勝利卻慘敗的因果。

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哥舒翰作為前線的總指揮,擁兵20萬,大兵在手,而手下的將領曾對其言,請求三萬大軍駐守潼關,他則率領大軍回京清君側,將楊國忠給殺了,畢竟安祿山起兵的口號就是清君側,殺奸相楊國忠,對此哥舒翰是有過動搖的,可是一想到清君側不就是變相的造反嗎?所以哥舒翰也就絕了這個念頭,而這個消息被楊國忠知道了,他就趕緊募兵一萬駐軍灞上,派遣心腹掌控,可見楊國忠的確是怕了,接著哥舒翰以前方不夠兵力為名將這一萬軍給調走了,然後殺了楊國忠的心腹,到此,這兩人的恩怨糾葛可算是到了深仇大恨的地步了,自古以來,將相不和,我們可以想象到即將發生的事情。

楊國忠雖然能力不怎麼樣,可是其坑人的手段還是不賴的,他怕哥舒翰立下大功將會取代他的位置,也怕哥舒翰做大後自己生命會有危險,總之這是一個大敵啊,楊國忠睚眥必報,如此政敵他肯定是要想辦法除去的,為此楊國忠就開始在唐玄宗面前煽風點火。

再來說說李隆基,前期稱之為偉大亦不為過,可是後期的昏聵卻令人倍感失望。皇帝最忌諱的就是皇權受到威脅,此次的叛亂,讓其對手握大軍的將領是持猜忌態度的,所以面對著掌控20萬大軍的哥舒翰,唐玄宗是忌憚非常的,畢竟將潼關和長安如此之近,將自己的安危交給一個大將,玄宗是不安的,再加上楊國忠的拾掇,當然玄宗也是想盡快將叛軍給剿滅,畢竟遲則生變,如此也就有了催戰的命令。

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話說哥舒翰本意是固守的,認為這是最好的戰略意圖,為此即使在唐玄宗的催促下,哥舒翰都是據理力爭的,可是奈何君命難違,大軍就此浩浩蕩蕩的出發,據說,哥舒翰是“慟哭”出兵的。

我們很多人將此次的兵敗認為是必然,不可否認唐玄宗和楊國忠要付巨大的責任,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哥舒翰可是有著近20萬兵力,而叛軍大將崔乾佑僅僅數千人,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哥舒翰卻幾乎全軍覆沒,這又是誰的錯呢?

哥舒翰中了崔乾佑的誘敵之計,全軍追到靈寶西原一條70里長狹窄山道,結局很明顯了,伏兵四起,這唐軍的近20萬大軍死傷慘重,返回潼關的僅僅8000人,這場慘敗是一個名將應有的實力嗎?最後潼關被攻破,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祿山。

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的所想,大軍覆沒的因果,三者角度闡述

一場關乎於唐帝國命運的抉擇,就這樣在唐玄宗的算計下,在楊國忠和哥舒翰的恩怨糾葛下,還在哥舒翰的戰役指揮無能上而被陷入萬丈深淵,這是誰的錯呢?政治、生死、榮辱、皇權、名利的追逐下,國家社稷的存亡卻成為了這些人爭權鬥利下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