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一多故里浠水,南臨長江,北依大別山,全縣版圖面積1949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場,664個村(社區),人口103萬,是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縣。

近年來,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不斷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手持彩練當空舞,拼將豪氣逐蒼穹,奮力書寫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時代美好畫卷。


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多彩浠水:風景秀美 人傑地靈

浠水縣原名蘄水縣,南北朝劉宋元嘉25年建縣,民國22年改為現名,是巴楚文化與吳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與交匯地之一。

浠水山靈水秀,風景宜人。境內湖北大別山首家4A級旅遊景區三角山,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孫策訓練水軍的策湖,茶聖陸羽親自鑑定的名泉“天下第三泉”,鄂東第一、湖北第三大水庫白蓮河水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聞一多紀念館,湖北省首家民營民俗博物館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以及禪宗三祖僧璨說法的天然寺等“名山名水名館名寺”,處處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自古崇文重教,名人輩出。置縣1560多年來,孕育了北宋名醫龐安時、明朝宰相姚明恭、清朝狀元陳沆、文質,誕生了辛亥革命先驅王漢、民國教育總長湯化龍、新儒學大師徐復觀、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航天少帥岑拯等近當代名家英傑,走出了110名進士、418名舉人、4名院士、500多名博士、1000多名(編輯)記者,享有“全楚文鄉”之美譽。

歷史底蘊深厚,遺產豐富。館藏文物居黃岡市首位,不可移動文物居黃岡市第二位。北宋的舍利寶塔、文廟,明代的斗方禪院、古井庵、便民井、盡街橋,清代的萬年臺、徐氏祠,民國的登瀛室、程氏祠等古建築星羅棋佈。萬年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安時傷寒病診療法、浠水雜技、浠水民歌、洗馬花燈會、巴河天獅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浠水是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新四軍五師和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的重要根據地,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浴血奮戰,留下光輝的足跡。

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碩果累累。

解放初期,浠水“四大農民作家”魏子良、徐銀齋、王英、張慶和,寫出大量富有鄉土氣息的作品,享譽海內外。徐銀齋的《胡琴的風波》翻譯成七國文字在中外發行。王英被郭沫若稱為“農民驕子”。張慶和被譽為“湖北高玉寶”,兩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

創辦於1954年,作為湖北省包括武漢雜技團在內的兩個雜技專業表演團體之一的浠水縣雜技團,讓民間雜耍走上國際舞臺,應邀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演出,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浠水縣文化館美術輔導幹部王金石創作的《鄂東將軍圖卷》,被譽為“中國的巴黎公社牆”,中國軍事博物館將其作為永久性藏品。

進入新世紀,浠水縣楚劇團創作的反映農村老漢進城賣雞遭遇的楚劇小戲《賣雞》,榮獲全國第11屆“群星獎”金獎,並作為向黨的十六大獻禮劇目赴京展演。

從浠水縣竹瓦鎮文化站走出的當代著名作家何存中,其第一部以大別山地區黃麻起義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說《太陽最紅》,被稱作是“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國戰爭小說”,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入圍獎。

浠水縣洗馬鎮退休教師汪新民,傾盡心血創辦的羊角橋村農家書屋,猶如一盞“小桔燈”,照亮整個山村,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示範農家書屋。汪新民被評為全國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上榜央視《最美中國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汪新民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提名獎。


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文化浠水:提能增效 惠民樂民

2018年12月21日,浠水縣文化廣場萬人匯聚,人山人海。

上午9時,隨著一曲激昂、奔放的舞蹈《我愛你,中國》, 浠水縣第八屆迎新年廣場文化周華麗啟幕。

來自全縣12家專業和社會文藝團隊的500多名演員各顯身手,競相亮出歌舞、雜技、小品、快板、旗袍秀、鼓書說唱、戲曲表演、器樂獨奏等看家本領,觀眾讚不絕口、樂不可支。

聞一多紀念館、縣圖書館、縣文化館、縣博物館也前來助陣,現場展出精心製作的浠水名人、民俗實物、發展紀實、文化活動四個圖片展和精心挑選的圖書。

本屆廣場文化周為期10天,集中推出廣場舞展演、社會文藝團隊綜藝展演、楚劇專場和黃梅戲專場,百姓免費樂享文化大餐,也把浠水縣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群眾文化活動推向高潮。

迎新春廣場文化周,是浠水縣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擦亮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一個縮影。而結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專題文化活動,則是浠水縣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一年間打造的一大亮點。

2018年,浠水縣組織全縣6家社會文藝團隊組成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宣傳隊,將十九大精神創作、編排成快板、小品、表演唱、合唱、說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分赴全縣16個鄉鎮場演出32場,把黨的十九大精神送到田間地頭,送進千家萬戶。

為了高質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浠水縣將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作為文化惠民的重大舉措,送戲、送演出、送圖書、送文體器材到貧困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扶貧活動。

2018年,政府用於購買送戲下鄉經費達300多萬元,縣楚劇團、雜技團兩個專業團隊送戲下鄉400多場,觀眾達80多萬人次。

自“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浠水縣鼓書協會自編自導《掃黑除惡出重拳》主題宣傳,深入全縣重點村組巡迴演出。

“黑勢力說起來天良喪盡,只要錢哪管你天理良心,找線索要深挖切莫停頓,除惡盡還社會海晏河清……”

一鼓,一板,一槌,一人。隨著鼓點響起,鼓書藝人們依次登場,通過傳統民間藝術浠水鼓書,演繹村霸、砂霸、宗族黑勢力、欺行霸市、暴力討債等十類黑惡勢力的表現,宣傳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重大意義和政府打擊黑惡勢力犯罪的決心,以更接地氣、更直觀的方式,讓“掃黑除惡”深入人心。


手持彩練當空舞——湖北浠水縣努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示範浠水:城鄉一體 統籌推進

2018年10月24日,座落在浠水縣北城新區月湖公園的浠水雜技館舉行首場盛大演出。

這座狀如“金蛋”“菠蘿球”的浠水文化地標性建築,將一場精彩的雜技首秀,獻給“城市衛士”交警、城市管理執法者以及“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們。

在歡快的樂曲聲中,浠水縣雜技團表演的《車技》驚豔亮相,全場一片歡呼聲。緊接著,《力量》《晃圈》《頂技》《綢吊》《高椅》《球技》等一個個時尚、唯美、高難度的雜技絕活,一次次將演出推向高潮,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浠水縣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文化強縣為目標,統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著力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投資2.5億元,建設佔地84萬平方米的月湖公園。一個將“浠川八景”“紅燭”儒學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極賦文化內涵的娛樂休閒生態公園,正張開雙臂喜迎八方遊人;

——投資1億多元,建設佔地41675平方米,建築面積8188平方米的浠水雜技館。市民在休閒娛樂的同時,可盡情體驗主流文化帶來的視聽享受;

——投資1000多萬元,全面改造縣圖書館,重新裝修縣文化館,重新佈局縣博物館革命史展廳和聞一多紀念館展陳,並對文廟進行保護性維修。縣圖書館達到“國家二級圖書館”,縣文化館躋身“國家一級文化館”,縣博物館被列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縣級“四館”整體提能升級;

——投資500多萬元,推進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關口、蔡河、白蓮、洗馬、綠楊等5個鄉鎮站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其他鄉鎮站也都敲定新建、改建、擴建或綜合利用方案,今年將全面完成13個未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補齊鄉鎮文化設施短板;

——投資2億多元,結合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按照“七個一”標準,加快推進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建成村級文化廣場435個,全縣新增文化設施面積1.2萬平方米,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浠水縣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何格非表示,新的一年,浠水縣將全面完成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和縣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度建設,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用紮紮實實的創建成果迎接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期督導評估,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文/李青松 圖/秋華 曾欣 徐水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