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孫祿堂先生)

我曾在《中國武學近五百年來發展概述》(連載在公眾號“武術自由談”2018年12月3日——7日)一文中論述了武術包括太極拳演化與發展的規律——即社會需求與武技自身的發展邏輯之間的共同作用、相互影響決定著武技發展、演化的內容、水平和走向,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動力就是創新。

太極拳的發展歷史也是如此,故有陳楊武吳孫五派太極拳的形成。對於太極拳發展中為什麼會出現演化、發展為這五派太極拳,其演化與發展的內外因即動力何在,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太極拳的理論與技術發生了哪些實質性的改變等問題,向來研究者甚少。實際上有意或無意的迴避了對太極拳發展中最重要的創新動力的探究。這種狀況對於我們今天如何正確的認識五派太極拳以及如何發展太極拳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今天宣傳、研究太極拳時,不能只談共性,忽略特性,只談什麼“天下太極是一家”這類虛飾的論調,而有意迴避或忽略各派太極拳在理論與技術上存在的實質性差異。

在這五派太極拳的形成過程中,以孫氏太極拳的創新特徵最為突出也最為特殊。五派太極拳中陳楊武吳四派太極拳屬於師徒傳承中的演化,因這四派在理法上存在著傳承關係,而孫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基本立意與理法進行了全面鼎革即體系性創新,且與其它各派之間不存在實質性的傳承關係。對此體現在至少三個方面:

1、 學習太極拳的因由與其它四派不同。

陳長興之於楊露禪是師徒關係,楊露禪三下陳家溝,拜在陳發科門下學習太極拳。武禹襄與陳清平之間一說有師徒關係,一說只是理法傳承,無師徒關係,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武禹襄是主動前去求學的。而楊班候與全佑亦是正式的師徒關係。但是,郝為真之於孫祿堂並非正式的師徒關係,而是郝為真為了報答孫祿堂的搭救之恩,自己主動提出友情傳授這種關係,這在《拳意述真》中記載的很清楚。更重要的事實是,孫祿堂在研究了郝為真的太極拳後,並未傳承郝為真的太極拳,而是創立了自己的太極拳。其因何在?從陳微明在《拳意述真》序中記載的郝為真對孫祿堂講的一段話裡可以看出端倪,郝為真對孫祿堂講:“吾一言而子通悟,勝專習數十年者。”那時郝為真接觸過的專習太極拳數十年者都有誰?是否也包括他自己?我想不言自明,見仁見智,不必深究。但至少說明郝為真在對孫祿堂傳授太極拳的過程中發現孫祿堂對太極拳已然有著“勝專習數十年者”的體悟。所以,孫祿堂在研究過郝為真的太極拳後,並未傳承郝為真的太極拳,而是用了三年的時間創立了自己的太極拳。所以,郝為真與孫祿堂之間不僅不具有師徒的名分,而且二人也不屬於師徒之間傳承拳術的關係,而是一種友人之間友情傳授的參學關係。

2、 孫氏太極拳對太極及太極拳的定義以及太極拳理論與其它四派不同。

孫氏太極拳作為一門鼎革而成的太極拳拳派,其與陳楊武吳的重大區別首先體現對太極以及對太極拳的定義在立意上的不同,以及所建構的太極拳理論的不同。

孫氏太極拳對太極及太極拳的定義,見於孫祿堂所著《太極拳學》中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浴於百骸之內,無所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

,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與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與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在該文中,孫祿堂大體講了兩件事,其一定義了何為太極。其二揭示了在拳中如何去體用太極,即定義了何謂太極拳。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孫祿堂先生)

該論的前半部分重點論述了何為太極。

在這部分中孫祿堂主要參考了劉一明《周易闡真》中的理論,即從生命之基礎——真陽元氣和丹修的角度揭示並定義了何為太極,即太極就是中和之氣。孫祿堂在其書中又進一步指出此中和之氣即先天真一之氣,顯然這個中和之氣(先天真一之氣)與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不可等同。

孫祿堂在該論的後半部分定義了什麼是太極拳,即對此中和之氣的體用原理與要則。

關於這個中和之氣,孫祿堂指明兩點,第一,此氣先天就有。第二此氣是拳術中研習與體用的基礎。這裡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

這個“一點子”是什麼呢?

這裡孫祿堂參考了劉一明《周易闡真》中的觀點把這“一點子”定義為太極。

於是一點子、中和之氣和太極以及孫祿堂在《太極拳學》中提到的內勁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論述的是同一個狀態。

由於劉一明是從丹修中得到這個狀態,故孫祿堂拳論的這個“一點子”與劉一明丹修中的“一點子”對應的是一個東西,而非兩個。故孫祿堂太極拳的體用基礎與丹修同一。孫祿堂進一步指出其拳之體用皆根於此氣即此一點子——“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

於是關於太極拳體用的核心在這篇拳論中就由孫祿堂揭示出來:

1、“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

關竅是“有無不(並)立”,這是運用“一點子”的前提。

2、“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

要點是“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這是妙用“一點子”的方法。

至此什麼是太極,什麼是太極拳,以及如何體用太極拳等都有了一個系統的闡述和明確的答案。

因此孫氏太極拳的理論是宏觀太極的理論,認為任何拳術只要以完備中和之氣為體用的基礎皆為太極拳。這個立意與其它四派是不同的。

只要對比一下陳鑫的拳論以及被楊、武、吳三派信奉那篇“太極拳論”中的相關論述,就會發現孫祿堂對太極及太極拳的定義和立意及其體用原理顯然不同於那篇“太極拳論”以及陳楊武吳各自的拳論,與之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非同一拳系。所以說孫氏太極拳是鼎革而成的拳派。對此我將專文做進一步論述。

1、 孫氏太極拳技術體系的立意與效能與其它四派太極拳不同。

孫氏太極拳與陳楊武吳四派太極拳的不同,不僅僅體現在對太極及太極拳的定義上及理論方面,還體現在對太極拳建構的技術基礎、技術體系以及形成的效能方面。

孫氏太極拳的技術基礎是孫氏無極式、孫氏太極式和孫氏三體式。有關孫氏無極式與其它拳派的不同,請參見《中國武學之道》第八章第一節,有關孫氏三體式的技術要求,參見《中國武學之道》第八章第二節。而關於孫氏無極式的作用,孫祿堂在其《太極拳學》“凡例”中寫道:“首揭無極、太極之學,內含陰陽動靜五行之理論,以無極式為根,太極式為體,斯二式乃拳中萬式之基礎也。”對比孫氏太極拳與陳楊武吳四派太極拳,在這個太極拳技術的基礎上就是不同的。至於孫氏三體式更是陳楊武吳四派太極拳所沒有的。但此式是研習孫氏太極拳必備的基礎,參見孫劍雲所著《孫氏太極拳劍》中“孫氏太極拳修為的基本方法”一節。所以,孫氏太極拳與其它四派太極拳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上的不同的拳系。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孫祿堂先生)

關於孫氏太極拳技術體系的立意,孫祿堂在其《八卦拳學》“原序”中寫道:

“自此以後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將三家之勁合為一體。心中方無形意,八卦,太極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即聖人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也。餘嘗自揣三元性質:形意譬如鋼球鐵球,內外誠實如一;八卦譬如絨球與鐵絲盤球,周圍玲瓏透體;太極如皮球,內外虛靈,有有若無,實若虛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質也。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作者拳照)

孫祿堂創立孫氏太極拳,實際上是立意於完備天地人三元的技術體系,孫氏太極拳為天地人三元中之一元。

天地人三元這個思想源自《易傳·繫辭下》中的三才:“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傳》以“天地人”三才來宏闊宇宙萬物的演化,與老子三生萬物的思想一理相通。故三才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宇宙萬物生成演化的共同基礎。因此,孫祿堂以天地人三元比喻八卦、形意、太極三拳合一的意義,實際上是說他通過重構八卦、形意、太極三拳的理法,使三拳合乎三元的性質,從而為所有拳術技擊技理的優化乃至與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礎。即通過建立三拳合一合乎天地人三元的性質,為所有拳術技擊效能的提升達到拳與道合的境界建立共同基礎。這是孫祿堂先生構建三拳合一武學體系的目的。

孫祿堂三拳合一的著眼點是極為深遠宏闊的,不僅著眼於對當時武藝的技能進行總體提升,而且更關注武藝的修為對於人格的提升與影響。就在這篇自序中孫祿堂寫道:

“聖人之道無他,在啟良知良能,順其自然,作到極處,而成一個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術亦然,凡初學習練時,但順其自然氣力練去,不必格外用力,練到極處,亦自成一個有體有用之英雄耳。”

孫祿堂在此指出:研修拳學的意義在於使研修者成為一個全知全能之完人和體用兼備的英雄。

因此孫祿堂建構的三拳合一的武學體系有兩方面意義:

為提升所有拳術的技擊效能並與道同符建立共同的基礎。

通過完備拳學的理法與效能,造就出一批向著全知全能的完人和體用兼備的英雄的目標而自我修行的高素質的人。

由此可知孫祿堂建構孫氏太極拳技術體系的立意是旨在為完備技擊效能並使之與道同符建立統一的共同的技術基礎,孫氏太極拳是此共同基礎中的三元結構的一元。故與陳楊武吳四派太極拳的立意全然不在一個立場上。

因此孫氏太極拳在運用上的原則與效果,也與陳楊武吳四派不同。如孫祿堂在其《太極拳學》“下篇”中指出其太極拳能“

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拳,並行不悖矣,並行不悖,合三家並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又云其太極拳之勁具有“無屈無伸,不生不滅”之效用(見《近今北方健者傳》)。顯然這已突破了歷代太極拳運用時要隨屈就伸這一要則。就孫氏太極拳技術體系之體用特點及效能特徵,犖犖大者有五:

1、核心是:通過培育中和真一之氣,由此形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內勁。

2、原則是:極還虛致中和。

3、原理是: “抱元守一而虛中。虛空而念化。太極從無極而生,為無極之後天,萬極之先天,承上啟下。以和為體,和之中智勇生焉。極未動時,為未發之和,極已動時,為已發之中”。以“蓄神養氣為主”。

4、法門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由此培育身心感應的高度靈敏和虛無的氣勢。

5、技法是:“無屈無伸,不生不滅”的“皮球”勁的作用特徵,其勁能與形意拳之剛球勁、八卦拳之鋼絲球勁渾融一氣而並用,三者並用則能超越太極拳“隨屈就伸”、“不丟不頂”的作用原則,產生“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的效能。

以上五點是孫氏太極拳體用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孫氏太極拳技術理法還有一些不同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

1、強調虛無的氣勢在技擊中的作用。對這種虛無氣勢的培養從孫氏無極式開始入手並貫穿研修過程的始終,而且孫氏無極式的形式與要領與其它各家太極拳的無極式皆不相同。

2、以孫氏三體式為身法步式,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重心平動,順逆互寓。由此建立技擊時動靜合一的基礎。

3、練習時,手隨身,身隨足,足隨重心,重心隨意。運用時,手(或梢節)追意,身追手,足隨身。

4、技擊時全在虛無中用功夫,一軸獨立,渾圓一氣無邊界,形成勁氣內藏的周身球勁。

5、由四情引八能,四情是指喜怒哀樂,勁意技法於虛無中由情引出,方為自然。

八能內容豐富:

以勁言之,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以意言之,封、隨、串、導、捆、搬、提、摧。

以技言之,踢、打、摔、拿、摘筋、卸骨、輕功、點穴。

以法言之,裹、翻、走、撞、閃、賺、騰、挪。

四情八能中,雖然就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而言,其他各派也有此稱呼,但是孫氏太極拳由這八者演化的內涵已與他們大不相同,相關內容參見《孫氏武學研究》第27章。

6、取勢五心,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指重心、體心、形心、意心、神心。第二種指重心、形心、意心、神心、天心。其中重心、體心是關乎身體內的,形心、意心、神心、天心都是關乎身體之外的。

孫劍雲說:“能夠熟練掌握重心、形心、意心,對付一般人就夠用了,動手時,別人很難傷害到你了。”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孫劍雲先生)

重心是實的,在身體內,形心、意心都是虛的,在身體外,形心是當下點,意心是將去點。至於神心,身體練到空化,才能體味,此時身體要能自如變化,我身隨時可以化為空,所謂移形換影。神之所照處,皆可為神心,隨時可現我身,又稱身外有身。至此,則神氣浩然,變化虛靈,勁意閃戰,開合自如,沛然莫御。所以,孫氏太極拳有控形制意與控意制形兩種用法。控形制意,是以實制虛,打法用在將去處。控意制形,是以虛制實,打法用在當下之時,不得絲毫猶疑。孫氏太極拳不僅是運用身體本身來技擊,而且講究運用體外虛空之勢參與技擊,開始練習體外之勢有內外兩圈,內圈是我與對手之間相互作用的可控空間,外圈是我可以移動變化的空間。在這內外空間的範圍裡,作用、變化的空間皆是球意。練之久,體用虛空,與天地之勢合為一體,從容中道,於是孫氏太極拳對敵時的氣勢有泰山壓頂之效,其根由之一就是運用虛空之勢所發揮的作用。五心取勢為孫氏太極拳所獨有之研究。


太極拳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作者拳照)

以上諸要點為孫氏太極拳特點的一部分內容,若全面介紹,筆墨難以盡言。

以上簡要介紹了孫氏太極拳是太極拳發展、演化歷程中以創新為動力的一個傑出典型。太極拳的發展不僅要繼承,更需要貢獻創新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