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一、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被罢相,王维更加无意仕途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于开元二十九年前后(即公元741年),他在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别业遗址之上,在终南山辋川谷修筑了“终南别业”,又叫“辋川别业”。

终南,指的是钟南山。钟南山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市的南部,实际上是秦岭山系的一支。终南别业,这个“别业”呢,是唐代的一种称谓,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山间所修筑的小型的别墅,但它跟我们现在别墅的概念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一些小型的茅屋草屋或者是房舍。特别是像王维这样官职不高,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官员,他们所修筑的别业估计不会太大、太奢华。

在这首诗中所提到的“终南别业”,有必要解释一下。王维修筑别业的时间,大概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前后(即公元741年),他就在终南山,特别是在终南山的辋川这个地方,开始营建他的别业。王维建别业有个前提,是初唐诗人宋之问,曾在这里有一个别业的遗址,他购得宋之问别业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王维自己的“终南别业”。而王维的“终南别业”,因为位于终南山中的辋川谷这个地方,又叫“辋川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后人也认为这几句诗充满了禅意,什么叫禅意呢,我觉得就是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领悟。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必然性和规定性,而诗人对禅意的领悟和诗意的领悟,其实就是强调对随机性和偶然性的领悟。在这大自然当中,所有的景象都是如此美好,所有的事物都如此惬意。诗人从中感觉到的不仅是生机,还有人生的生趣,你可以把这当做王维对佛教的某种领悟,是王维到中年之后对人生的领悟、对自己存在的领悟。

为什么在盛唐时代,像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等等许多的诗人,他们都写了很多激昂向上的诗篇,而为何独独王维这位大诗人会写像《终南别业》这样看上去有些离群索居的诗篇呢?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啊,大家可能有误会,王维也是盛唐诗人非常杰出的代表,但是盛唐诗人的生存状态都各有不同。

譬如像王维,王维早年就考中了进士,并且很早就在中央担任官职。在开元天宝时期,他往来游历于王公贵族之门。而且王维这个人跟盛唐其他诗人相比,他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不仅诗写的好,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写得好,他又精于绘画,擅长草隶书法,特别是他还精通音乐,所以这样一个诗、书、画、乐都精通的人,在盛唐时代广受欢迎。

他的家庭佛教氛围非常浓郁,他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你看王维,他字“摩诘”,实际上就取的是《维摩诘经》这个意思;王维和他弟弟长时间奉佛,日常不食荤腥,只吃素食。晚年的时候,衣服甚至不着彩饰。由此可见,王维跟佛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在当时的盛唐时代,佛教也非常的兴盛。所以王维写出《终南别业》这样诗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王维在辋川修建别业,并不是说,王维辞去了他的官职,专心致志地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林草泽之间。王维之所以居住于终南山辋川别业,与“张九龄罢相”之事应有一定关系。张九龄是盛唐时期名相,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著名诗作。

王维这个人,天性好静,不喜复杂、黑暗的官场政治。但他对张九龄还是很有信心的,多年相识,使王维清楚认识到张九龄不仅是文坛领袖,更是个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在张九龄的影响下,王维也一改消极怠慢的态度,而潜心政务。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这件事对王维的影响很大,使得本就对政治失望的王维更加无意仕途。所以便渐渐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半官半隐或者亦官亦隐,也就是说一半做官,一半隐居。或者说做官中间有隐居,隐居中间也做官。这是唐代士大夫普遍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王维的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其实王维隐居山林,并不是不再出仕,而是要追求富贵和山林“两得其趣”的一种生活的状态。也就是说平时上班的时候该上班上班该上朝上朝;在节假日的时候,也许他有机会、有时间,那么就往来山林之间,在辋川别业度过一段生活。

所以我们说从开元末年,到天宝时期,以至于到他的晚年,这种半官半隐就成为了王维的一种生活的状态。那么,这首诗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意思并不是说我中年的时候就喜欢了佛教,到了晚年才住到辋川别业。事实上是从中年以后,这种半官半隐的状态便是他的一个长期生活状态。除了在安史之乱的八年当中,王维被安禄山掳掠到洛阳作“伪职”,剩下的时间都一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生活的。

你可能还会问,王维为什么一定要把别业修筑在终南山的辋川这个地方呢?我们知道辋川,其实就在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的辋川镇。因为蓝田在长安的南郊,这里有林泉沟壑之美,并且上山驿路的交通非常的方便。如果骑马从长安而行,不出半日便可到达辋川。盛唐时期有很多的王公贵族都在长安郊区修筑了别业山庄,王维当然比不了他们财富之雄厚,但是他也会修一个小小的别业,使其成为自己身心休憩之所。所以王维把别业安置在终南辋川这个地方呢,既能够以隐世自命,又不妨碍他在朝廷做官,这非常符合他亦官亦隐的生活理想。尤其是到了王维晚年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因为他自己有一段洛阳“伪职”的经历,这对在仕途上、经济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就像自己说的那样:“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在长安,每天只是和很多高僧玄谈。家里边也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些药罐子呀、茶壶啊,包括读经的案桌等。退朝之后,也只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维是盛唐诗人当中的一类典型的代表,他们本身既能写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样的恢弘壮大的诗篇,同时也能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清新自适的诗篇。这两者之间看似好像有巨大的差异,但其实是有机的统一在盛唐诗人心目当中的。尤其对王维这样的诗人来讲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能够由《终南别业》就推导出说,王维是一个纯粹的隐居的诗人。恰恰相反,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这样一种诗歌的风格,恰恰展示出了盛唐诗人独特的生存状态。他们既能走出门去,治国平天下,又能走入门内,过自己所闲适的生活。这样一种人格的姿势,是盛唐诗人特有的一种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