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1978—2018,40年跌宕起伏的重大变革,注定了这段岁月的不平凡。

现在打开电视,可以看到很多向改革开放40年献礼的作品正在热播,当然同档还有不少青春偶像和都市言情题材的剧集在相互竞争,要想在其中“杀”出一条路,实非易事。

正在江苏卫视及多个视频平台热播的献礼剧《我们的四十年》却突出重围,成为了卫视黄金时段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自开播以来,《我们的四十年》收视率稳居前五,豆瓣评分7.4,单日播放量在千万以上,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在国产电视剧中,表现十分亮眼。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对于观众来讲,献礼剧最怕的就是内容涉及再现时代背景的时候变得“不真实”,而《我们的四十年》格外考究,用“”,让观众回到那段经历过的旧时光。

人物际遇与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相辅相成


越是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越怕让观众感觉“出戏”,这对演员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四十年》集结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力求为观众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老艺术家谢芳、老戏骨钱波、刘亚津,青年演员金世佳、柴碧云、李茂、徐小飒等主演,他们都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成长、成熟,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剧里剧外还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亲历者,跟随时代感受行业变革,因为他们,《我们的四十年》有了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传承感。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剧,《我们的四十年》精准地抓住了这段岁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电视来作为全剧的关键元素,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两条故事线,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条线是电视本身的发展史。从第一集里,大家聚在肖战家看的黑白电视,再到后来彩色电视的出现、普及,和时代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另一条线则是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剧中人物看待世界的观点。通过银幕,人们了解到了大千世界的模样,从坐井观天到原来世界是这样。也正是通过电视开拓了剧中人物的眼界,让他们产生了新的想法,不甘于现状,开始创业、出国,他们主动顺应时代的变革,自我创新。

从倒背如流的台词到演戏险出人命再到收费看电视,都挡不住大家对电视的热情,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内容单一的黑白电视,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此外,冯都、肖战、黑子三人从儿时的看电视到少年时期努力攒电视、立下雄心壮志以后要上电视,再到成人后“造电视”、“拍电视”,剧情将人物命运与电视挂钩,人生的际遇和电视的缘分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相辅相成。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真实的戏剧冲突令剧情更加立体丰满


然而,剧情播出过半以后,很多观众反映后面的故事好像没有前半部分那么精彩了。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其实,纵观全剧,我倒觉得未必是后半段剧情不好看,而是观众习惯了前面嘻嘻哈哈轻松愉快的氛围,对突如其来的转变不适应。

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剧作论点:故事是应该随观众的审美感受发展还是真实地用戏剧冲突让剧情更加立体丰满?

事实上《我们的四十年》并不是一部爽剧,主角没有大开金手指,一路顺风顺水,在剧情的前半段以胡同里的日常生活为主,嬉笑怒骂之间升腾起烟火气息,让观众倍感亲切温馨,包括冯都、肖战、黑子、伊春和冯青等年轻人在内,都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模样,即使犯错,还有长辈能顶住,所以前20多集气氛轻松活跃,观众看得乐呵呵的。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快乐,剧情后半段的温度也急速冷却,年轻人“吃苦”的过程让观众看了只觉得心头难过。

其实,正是因为剧情没有胡乱设置主角光环,而是让人物在现实的社会中摸爬滚打、碰壁吃亏,真真实实地反映出这一代人在40年的变迁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中,他们逐渐成长,变得强悍,这才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蜕变的40年。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更扎心的是,整部剧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派

无论是冯都、西城还是李铭柱、四婶,都是社会上最普通的小人物,都在为生存努力。编剧之所以将冯都这个角色定为主角,是因为冯都是很多“我们”的缩影,他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和他一样的那些曾经捅破天也不怕的小孩,但我们终究会长大,面对现实时也不得不在反抗、冲动过后无奈地妥协。

在生活中,真的没那么多大无畏和无所顾忌,正如我们一样,现实的困难总是让人无能为力,屈服妥协才是普通人的常态。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业”是必不可少的话题。在当下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四十年》也没有给观众“画饼”,虚构一个轻松、顺遂的创业故事,就算写的东西能被杂志社肯定、就算春晚这么好的平台都搭上了、就算成立了公司投资拍摄了电视剧,也没能让他们松一口气,依旧会为各种大事小情烦扰,过着忧思忡忡、朝不保夕的日子:公司欠下巨款被要债,被闹事的人打破脑袋……完全没有捷径可走的主角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丧”,但这样的剧情又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更加立体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人生百态。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编剧也非常用心。一个人物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物的经历增多,他们的人生观和思想也会随之变化,这也为剧情的多样性做了铺垫。

男主角冯都,从小就聪明,很多事情都能想到前面,当时大家以为他只是略带叛逆,大方向是没问题的,更别说他还有天生的才华加持。

但成年后的他反而是在张狂的路上越走越远,他脾气大、易怒又冲动,一言不合就能和别人打起来,因为打架,他人生中无数次关键时刻都被影响。但他的正直却从没有变过,他追求利益却没有利欲熏心,一直以来他都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很多观众都说冯都是个尤其骄傲的男人,他不肯轻易向现实低头,所以容易极端,他有一股拼劲,却又因为自己浑身带刺,一路走的跌跌撞撞。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而西城,从小到大都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勇敢果决泼辣,她品尝过绝望的滋味,说着要学坏却仍在逆境中挣扎。

她敢拿刀怼换汇的串子,敢只身一人去找六爷“投资”。她也不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为了肖战的前途,她帮忙养大他的儿子,背负了多年的误会。很多人说后半段的西城人设崩了,但西城其实才是主角中经历最多的,她感受过社会的“冷与热”,也体验过各种人生的“顺与不顺”,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幸与不幸”,片面地说西城好和坏,对于这个人物都不公平。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还有观众说自己看到后面越来越气,肖唯一和伊春太讨厌、太坏了。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但肖唯一和伊春真的是“坏人”吗?肖唯一只是沉浸在自己对冯都“想象”中的爱里,从小到大,冯都救过肖唯一多少次?她对冯都的依赖和占有欲让她做了不理智的事情。

而伊春也是因为原生家庭对自己婚恋观念产生的影响和对冯都多年的迷恋才费尽心思想要破坏他和西城之间的感情,毕竟“伊春可是我们学校最尖的果儿”这句话出自冯都,冯都撩完就跑,伊春却还盘旋在原地。说到底肖唯一和伊春也是两个可怜人。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我们的四十年》里,绝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冯都或者一个西城,而是将很多小人物的形象立起来了,每一个角色性格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共性,又因为个体经历不同而产生了个性,他们的个人背景不同,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无数个冯都和西城,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这种深挖人物精神层面的设定,让剧情的积淀更加深厚。

《我们的四十年》从开篇起,始终围绕着“电视”这一主题,以冯都等人为代表,从“看电视”到“做电视”,刻画一代电视人的成长,又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电视行业也并非一成不变。

和主角一样,电视行业也处于变革时期,在这个关键节点,更需要电视人担负起责任,在改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契机,明确未来的方向,带领中国电视行业走向另一个高峰。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看到更多像《我们的四十年》这样,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刻画人物群像,描写社会百态的作品,让电视行业更加欣欣向荣,让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部剧立起了四十年的时代群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