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他的藝術和音樂對世界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被《紐約時報》評為“國際樂團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

新年伊始,華人圈又迎來重大喜訊:中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譚盾,被美國頂級音樂學府——巴德音樂學院任命為院長,任期3年,於今年7月1日上任。

在素來都以世界文化教育中心自居的美國,究竟是怎樣的藝術造詣,能讓校方打破固有的東西方文化隔閡,盛邀譚盾作為其音樂的領航者?想知道這一決定的分量,還要從這位著名音樂大師的藝術人生說起。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早在2001年,譚盾就憑藉為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配樂,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作為全球最高獎項的奧斯卡,能提名就已是對創作者莫大的肯定。對於獲獎,譚盾一開始並沒抱太大希望,連感言都沒提前準備。典禮前,好友馬友友的一席話打動了他,這才有了那張揣在身上的草稿。“如果你有幸得了獎,那臺上這45秒的感言就不單為你自己說,你要為你的文化、你的團隊還有你的家庭稍微準備一下。”

需要指出的是,站在西方文化舞臺的上的譚盾,永遠都是一席中山裝,也始終把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當作是自己的使命在完成。湖南花鼓戲的幽默,川劇的鬼氣,京劇的戲劇性,以及楚文化的詩意,在譚盾這裡都化成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教會他如何從粗獷的原始元素中尋求儒雅的意境。不僅如此,經他之手雕琢過的西洋樂器,也都充盈著濃濃的華夏氣息。他曾說:“如果將我的作品進行歸類的話,我覺得它們都應該算作民樂。”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他善用水、石、紙、陶來演奏“有機音樂”。這樣的音樂不僅超越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更具環保理念與時代意義。擁有百餘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為了表彰他在《秦始皇》《馬可波羅》《茶》等歌劇作品中的這種超前藝術創新,特地為其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臥虎藏龍 譚盾/馬友友 - 臥虎藏龍 電影原聲帶


譚盾的音樂永遠懷揣著一種大氣磅礴之感,哀而不傷。他打破常規,將西洋樂器與民族文化完美融合,從而弘揚華夏音樂之美。馬友友的大提琴拉出了東方江湖的快意恩仇,拉出了大漠孤煙的寂寞蒼涼,也拉出了李慕白得道前的放不下。

卓越的藝術理念,往往離不開自身的教育與人生閱歷

20歲前,從未接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譚盾,就連最初的西方音樂啟蒙——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都是插隊期間在田間地頭勞作時偶然聽到的。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上世紀70年代全國恢復高考,給了譚盾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他帶著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去參加音樂學院的考試,主考官讓他拉一首莫扎特。而剛從文革中走出的他,對國外作曲家一無所知。為證明自己的音樂實力,他讓考官隨意指出中國地圖上的任何地方,並用小提琴演奏

那裡的民歌。50分鐘的面試,考官從內蒙古點到湖南,從新疆點到四川,點了好幾個地方,譚盾一首接一首地拉。“我總共可以拉四五百首民歌,包括全中國所有的地方。那時我在一個破舊的垃圾箱裡撿到一本《中國民歌》的書,這本書已經被我反覆翻到稀爛。”譚盾回憶道。

入學後,作為一個地道的湖南小夥子,初到北方的譚盾很想把屈原口中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悟用音樂表達出來。兩個多月的假期,他將自己封閉在學校的教學樓內,廢寢忘食地進行創作,最終譜寫出了首部交響曲《離騷》。這部作品在1979年全國交響樂的首次評比中就獲得了作曲大獎。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正如《英雄》裡的那句臺詞:武功琴韻雖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講求大音希聲之境界;在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悽楚哀婉的演奏聲中,那跨越了千百年的國之大義與兒女情長,有如滔滔江水一般奮勇襲來。

越古老的東西,越是要用新事物去帶動

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從不會拘泥於眼前現有的成績,而是放眼未來去尋求更廣的創作空間。此時的譚盾決定走出國門,去突破固有的文化觀念與音樂框架。他堅信藝術間的很多東西是互通的,東西方是可以相互借鑑的。“科學跟藝術本就是一對孿生姐妹。劉天華之所以成為劉天華,是因為他把很多小提琴技術改成二胡技術,使二胡有了嶄新的生命。”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透過他的音樂,更多的人看到、聽到與感受到古老東方的這塊藝術瑰寶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近40年來,譚盾將他的“混血民樂藝術”帶到了世界各地,盡其所能地傳遞著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幾十年的持之以恆,也讓他完成了對自我的一次次超越,並最終到達了夢寐以求的音樂聖地——費城交響樂團,成為這個偉大樂團的指揮家,正式邁入國際音樂家行列。

《百鳥朝鳳》這首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由來已久的經典嗩吶曲,可以說是檢驗民樂藝術家們音樂造詣的標杆。譚盾將這首充滿民族特色的音樂與西洋樂器相結合,奏出了不一樣的天籟之音。嗩吶與長笛間的一來一往,就猶如打破傳統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一般,自然且源遠流長,在管絃樂的襯托下,原本的百鳥彷彿引來了千萬只來自異域的飛鳥。他用自己的努力,真正踐行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

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到引領先鋒音樂創作至今,一路走來似乎沒有譚盾不敢嘗試的東西。古典至流行,歌劇至電影,打擊樂至室內樂,單一模式至多媒體乃至他自己發明的創作形式,作品總量多達90餘部。他的音樂是那樣自然且深邃,前衛又富有莊重感。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時至今日,譚盾始終堅持“中國音樂如果要走出去,一要進入西方市場,二要進入西方教育體系,三要讓西方的東西走進來。文化不交流就不能普及,也不能進入別的國家。之所以‘絲綢之路’有意思,‘一帶一路’偉大,就是因為可以做到你進來我出去,文化這東西一定要有交流才會興旺自己。”懷抱著這一偉大的理想,人生已邁入花甲之年的他依舊在藝術這條道路上不斷向前。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音樂 · 就任美國頂級音樂學院校長的他,最愛的卻始終是中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