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兔村“一戶一田制”調查

將農戶原先承包的土地全部收回,整合後重新分配。經過整改,全村原1246塊土地整合為433塊;破除田間道路、灌溉盲區,又新增土地229畝。重新分配時,儘可能使每戶只分配一大塊土地。同時,積極引導外出農戶就親就近流轉。重新分配後的土地,單塊最大面積有80多畝,最小4畝。由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1320畝,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地,村民共同受益。

補兔村“一戶一田制”調查

榆陽區馬合鎮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今年,榆林市榆陽區以區委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於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了6個整鄉推進示範鄉鎮和30個改革重點村。其中,馬合鎮補兔村推行的“一戶一田制”,是榆陽區結合區情實際,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重點推廣的三種改革模式之一,也是北部灘區村組的一個典型示範項目。日前,《新西部》調研團隊實地調查了補兔村“一戶一田制”的推進情況,掌握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有爭議的“一號文件”

榆陽區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其中,榆陽區耕地總面積109萬畝,佔全市的15%,常用耕地面積96萬畝,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境內以明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約佔總面積的75%;南部屬丘陵溝壑區,約佔25%。

2017年,榆陽區推出關於“三農”的“一號文件”《關於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結合區情實際,提出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重點推廣三種改革模式:一是集體經營性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主要在北部灘區村組,利用未承包到戶的“四荒地”、土地整理中新增的集體耕地以及農民自願流轉的承包地,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體開發,或者引進工商資本建設現代農業基地。二是綜合經濟股份合作制模式,主要在集體經濟薄弱村,特別是南部山區村組,以土地股為基礎,靈活設置資金、技術、人口、勞齡、房產股等,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三是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模式,主要在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明晰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作為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

馬合鎮位於榆陽區西北部,屬於典型的風沙草灘區,也是一個純農業鄉鎮。馬合鎮補兔村有5個村民小組,739戶,1996人。區域總面積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66畝,以種養殖業為主導產業,2016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2元。57歲的補兔村村委會主任王忠明說,2017年1月,馬合鎮黨委、政府決定抓點帶面,在補兔村率先開展一戶耕種一塊田的試點改革,即“一戶一田制”。

據王忠明介紹,沒有實行“一戶一田制”之前,村上地分沙地、泥地、鹽鹼地等不同地塊,每家每戶的地這裡一塊,那裡一塊,有的一戶竟多達十幾塊地。當時村裡最大的地塊有12畝,小的只有二三分地,加之水利配套不平衡,不利於大型機械作業,產量一直上不去。

“現在的生產條件和過去不同了,多數人都認識到這一點,但因為歷史原因和土地本身質量的差異,一直沒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王忠明說,“這次區上提出搞‘一戶一田制’試點,村上95%的人都認為是好事,但仍然有少數人想不通,不接受。”於是,鎮幹部和村組幹部到各個農戶調查摸底,宣傳動員,同時召開村“三委”、黨員、群眾等各種會議。王忠明記得光第二組就前前後後開了八九次會。有村幹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哭笑不得。有一次,會開到一半人都走光了,村組幹部不得不利用晚上時間給村民開會,甚至不惜採取武斷的方式,開會時把大門上了鎖,不同意不讓走。有些老人不接受新的事物,鎮村幹部、黨員就動員他們的親戚、朋友、兒女做工作。

王忠明說,28歲的村會計張鵬濤就因土地整改和他母親還鬧過彆扭。張鵬濤的母親生病在醫院住院,聽說要動她家的地,從醫院趕回來,氣得病也不看了。張鵬濤好說歹說,總算做通了母親的工作。村組幹部和部分黨員承諾在整合後重新分配土地的過程中優先給群眾和貧困戶分配,不參與抓鬮,根據地塊位置的遠近和地質差異,採取意向分配,最終贏得了村民一致同意和支持,並結合村組實際情況,制定了土地調整方案。

土地整改示範村

補兔村的土地整改從今年農曆正月初九開始,只用了50多天就完成了。

補兔村的主要做法是,重點突破土地整合流轉的瓶頸問題,對全村的土地實行一次科學改造改良,其中改良土地4701畝,實施泥地墊沙181669方,沙地墊土66427方,並且開渠修路,整治農田配套設施,使土地質量差異和基礎設施配套不平衡不再成為制約土地整合流轉的“先天因素”。

利用這次土地整改的機會,補兔村將農戶原先承包的土地全部收回,整合後重新分配。經過整改,全村原1246塊土地已整合為433塊;破除田間道路、灌溉盲區,又新增土地229畝。重新分配時,採取群眾和貧困戶優先抓鬮的辦法,儘可能使每戶只分配一大塊土地。同時,積極引導外出農戶就親就近流轉。據介紹,重新分配後的土地,單塊最大面積有80多畝,最小4畝。由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1320畝,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地,村民共同受益。

76歲的村民王小秀向我們證實,土地沒有整改前,他家共有5塊地,分散在村子不同的方向,耕種起來很不方便。現在他家有兩塊地,但是他說這是特殊情況,本來應該是一塊地,因為一大塊地分到他家時所剩面積不夠了,只能再補一塊地。這樣他家的地分成了兩塊,村裡大多數人都是一家一戶一塊地。

王忠明說:“老輩人常說,沙地蓋土,鹽地蓋沙,等於上肥,既保水又防沙。可是工程太大,不是一家一戶能搞得了的,如果沒有政府支持搞試點,誰家都動不起。”根據今年莊稼的長勢,村民們發現,過去所謂的好地,還不如改良後的差地。

馬合鎮駐村幹部李遠介紹,村裡人承包地的積極性也高了,2001年時,一畝地50元還沒有人願意包,現在一畝200元還爭著承包。村裡的地已經沒有明顯的好賴差別,不用地膜的地,比以前用地膜的莊稼長勢還要好。不過,調查中,也有村民向我們道出了一種“幸福的煩惱”,那就是過去地塊小,一家一戶的地都捱得很近,大家在地裡幹活常見面。現在地塊大了,就算都在地裡幹活,如果一個在東頭一個在西頭,也難得見面。因此有村民“抱怨”,地裡幹活“見不上鄰居,拉不上話了”,也看不到過去那一條條的地界了。

我們瞭解到,為了鼓勵扶持典型示範村鎮,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榆陽區還先後制定出臺了《榆陽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實施方案》和《榆陽區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考核獎勵辦法》,對北部灘區推廣集中連片流轉二輪承包地200畝以上或單塊種植面積100畝以上,南部山區推廣集中連片流轉二輪承包地100畝以上或單塊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均給予政策獎勵。據說,榆陽區農業局為補兔村土地整改前期工程提供了100萬元的配套資金。而據王忠明說,補兔村實際投入了170餘萬元。

經過“一戶一田制”改造後,補兔村農戶的土地100%達到了機耕要求。在當地的奧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和幫助下,村民們幾乎一夜之間告別了傳統的農耕作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全程機械化的現代種植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值得研究的改革探索

受訪者普遍反映,“一戶一田制”給補兔村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加快了土地流轉承包的進程。

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實施前,該村地塊零散,農戶承包經營土地多至十多塊,少則三四塊,耕作和收割時費時費力,更不便於機械化操作,部分外出務工農戶承包的零散耕地不要轉讓費都無人願意耕種,致使一些土地出現撂荒現象。

“一戶一田制”實施後,農戶生產經營耕地普遍由原來的幾塊變成了現在的一塊,頂多兩塊,面積由原來的每塊不到一畝或數畝變成現在的十幾畝甚至幾十畝,增加了土地面積,杜絕了土地撂荒。同時,種養殖大戶承包了村上外出務工人員的耕地,形成了集中連片生產經營格局,便於高價流轉,便於開展機械化耕作,便於灌溉,便於管理,使農業的機械化效益和集約化效益得到了充分體現。

當地有關部門將這一變化總結為“五省三提高一促進”。“五省”即省工、省力、省時、省肥、省水。“三提高”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產值,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一促進”則是,促進了勞動力轉移,釋放了一部分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從而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據補兔村會計張鵬濤介紹,在他們這個近2000人的村子裡,平時能見到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超過6個,30歲至40歲的不到20人,種地主要靠40歲到60歲的中老年人。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過去因為小片的耕地不便轉包,有些農戶不得不留人在家務農。現在“地價”漲了,耕種方便了,機械化又節省了很多勞動力,村裡有勞動力的人自然就更少了。

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補兔村在實施“一戶一田制”過程中,也觸碰到了變更土地這樣敏感的政策性話題。比如,國家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補兔村在土地承包期內,不僅將農戶原承包的土地全部收回整合後重新分配,而且在重新分配過程中,針對人地矛盾給出了不同的破解對策。

張鵬濤告訴我們,補兔村五個村民小組人均耕地面積是不一樣的,一組人均二畝四分地,二組人均二畝六分地,三組人均二畝二分地,四組和五組人均都超過了三畝,甚至接近四畝。在這次重新分配承包土地時,村上充分尊重各村民小組及村民的意見,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對承包地的面積和份額做了不同的調整。其中,一組仍按照原土地承包政策執行。二、三組對亡故、外嫁、出生、迎娶的分別給予剔除或增加0.5人份。四、五組分別給予剔除或增加1人份。

2016年,榆陽區實現流轉耕地3萬畝。馬合鎮的補兔、麻生圐圙等村為榆陽區2017年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先行示範村。補兔村的經驗以及所遇到的問題,在榆陽區北部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戶一田制”可視為既是一項自上而下的農村土地改革,也可視為農民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補兔村“一戶一田制”的實踐至少告訴我們,任何觸及農民自身利益的改革,如果不能喚起農民主動參與,都有可能流於形式。對補兔村“一戶一田制”的詳細解讀與評判,有待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決策部門進行更專業的研究與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